普魯士國王菲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1712-1786),在登基後,離開了柏林,在波茨坦擴建了城市宮(Potsdamer Stadtschloss),又設計了自己的夏日行宮—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七年戰爭(1756-1763)後,又建造新宮(Neue Palais),讓整個宮廷瀰漫著後來史家所稱的菲特烈洛可可風(推薦閱讀:注重隱私的宮殿:菲特烈二世的無憂宮耀武揚威的建築:菲特烈大帝的新宮)。在建築與室內空間設計上,這種風格相當顯著,同時,在空間中的家具,亦有相同的調性。尤其,到了展現普魯士文治武功的新宮時,其中的家具設計更是誇張華麗,特別是玳瑁鑲嵌家具。

這些玳瑁鑲嵌家具的工法雖然源自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御用家具師傅布勒(André-Charles Boulle, 1642 – 1732),但在菲特烈二世委任的家具師傅手中,卻可見到新的表現方式。布勒在巴黎開發出玳瑁貼皮與黃銅鑲嵌的技法,展現各式家具的華麗尊貴,結合了細木木工、金屬雕花、鑄銅鎏金等工法,打造出家具製作的新的氣象,不僅被路易十四器重,也讓其他王室貴族趨之若鶩,日耳曼地區的王室貴族自然不落人後,紛紛向他訂製家具。流風所及,在德語地區的維也納、慕尼黑、杜塞朵夫等城市,製作布勒風格的家具作坊不斷冒出。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布勒,書桌,黃銅鑲嵌與玳瑁貼皮,鎏金銅飾。

Desk,_Andre-Charles_Boulle_or_circle,_c._1690-1700_-_IMG_1616-1

布勒,法國首相儒勒•馬薩林樞機(Jules Cardinal Mazarin, 1602-1661)的書桌,約1690-1700。

Cabinet,_c._1690,_ebony,_metal_and_tortoise_shell,_André-Charles_Boulle,_Cleveland_Museum_of_Art

布勒,邊櫃,約1690,烏木、金屬與玳瑁。

對法國當時時尚密切關注的菲特烈二世來說,布勒家具的尊貴華麗,自然是他不可錯過的。同時為了維持自己的獨特風格與品味,菲特烈二世不斷物色合適家具師傅。最為著名的,便是瑞士的雕塑家約翰‧康伯利(Johann Melchior Kambly, 1718-1783)和來自巴伐利亞拜律特(Bayreuth)的亨利希‧威廉‧史賓德勒(Heinrich Wilhelm Spindler, 1738–1788/99)

約翰‧康伯利出身蘇黎世的貴族家庭,先是學習雕塑,後兼習木工與金工,和布勒有著類似的工藝經驗。菲特烈二世不斷招募商人、藝術家與工匠前來柏林與波茨坦定居,並免除他們一般的市民義務與二年的稅。1743年,康伯利來到了波茨坦,隔年在柏林結婚,最後在波茨坦定居。這個時間點,正是菲特烈二世離開柏林,遷至波茨坦的時候。1744年,菲特烈二世擴建城市宮,隔年,開始興建無憂宮。康伯利參與無憂宮與中國樓的設計。1752年,隨著許多巴黎的鑄銅工匠遷至波茨坦,康伯利創立了一座鎏金工坊,由於沒有競爭對手,亦無相關的進口藝品,這間工坊基本上承接了無憂宮的大部分銅件製作。他製作的物件,基本上涵蓋了建物的內外,從外部的雕像到內部的座椅、鏡框、畫框、裝飾線板等,材質包括木頭、石頭與金屬,運用鑄銅、鎏金、鍍銀、木刻、石頭鑲嵌等等技法。

因為康伯利百科式的工藝知識,讓他很快便能駕馭玳瑁貼皮家具的製作。他不僅統攝各類工藝匠人,亦設計出協力的製作流程,綰合設計、材質、製作,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菲特烈二世的訂單。當然,如果沒有關鍵的工匠,康伯利亦難獨立運作。在他的工坊中,可以見到來自巴黎的鎏金師傅、金工師傅、造型製作師傅與鑄銅師傅,因而生產的成品,品質與法國的難分上下。康伯利在這累積的工藝知識,亦讓另一位家具師傅亨利希‧威廉‧史賓德勒受惠,在他來到波茨坦後,便靠康伯利的工坊提供銅件。

image 01-1

康伯利,四季寫字桌(Vier-Jahreszeiten-Schreibtisch),1756。至二戰期間,都擺設在菲特烈二世的城市宮書房。

image 02-1

四季寫字桌另一面。

image 04-1

康伯利,單門角櫃,1756。

image 08-1

康伯利,青金石五斗櫃,位於新宮藍廳,即菲特烈房間的第一前廳。

image 09-1

青金石五斗櫃的櫃面。

康伯利的玳瑁家具,多半結合玳瑁貼皮與鎏金銅件裝飾,但亨利希‧威廉‧史賓德勒則在這個工藝之中推陳出新,將他所擅長的木頭拼花鑲嵌運用在玳瑁家具之中,以象牙與珠母貝為拼花材質,同時改變鎏金的金色富貴調性,轉用銅鍍銀的技法,使其家具添上空靈的韻味,加上他的設計才華,打造出許多德國十八世紀最為精緻的家具。

七年戰爭後,菲特烈二世為了裝飾新建的新宮,來到拜律特招募新的藝術家,其中包括了出身木工世家的史賓德勒兄弟,弟弟亨利希‧威廉‧史賓德勒很快便嶄露頭角。1767-1769年,他被委任製作將被展示在新宮中重要空間的價昂華麗的貼皮家具。這些家具已非單純的華貴擺設,而是可以體現國王的個人品味,因為新宮開放的對象有限,因而沒有必要迎合公眾的喜好。然而,對史賓德勒來說,王室的訂單僅能維持一段時日,因此他亦在波茨坦的行會工作。1770年,結束新宮的委任工作後,史賓德勒開始向柏林及附近地區城市販售他製作家具。他那變化豐富的鑲嵌拼花技法,成為菲特烈洛可可家具中的焦點。

image 14-1

史賓德勒,鸚鵡五斗櫃,1765後,此為史賓德勒製作最大與最豪華的五斗櫃,位於新宮的粉紅廳。名稱源自櫃面的大型鸚鵡圖案。

image 15-1

鸚鵡五斗櫃櫃面的大型鸚鵡圖案。

image 11-1

史賓德勒,真善美三女神五斗櫃(Drei-Grazien-Kommode),約1768,這是德國十八世紀最出名的家具,擺設在新宮二樓的音樂廳。

image 24

真善美三女神五斗櫃櫃門收起。

image 12-1

新宮二樓音樂廳中的真善美三女神五斗櫃。

image 25

史賓德勒,松鼠寫字桌,約1765/1770。

New palace 27 Arbeitszimmer

新宮菲特烈大帝的辦公室,可以見到松鼠寫字桌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