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1712-1786)在七年戰爭(1756-1763)後,開始建造新宮(Neue Palais)。不像無憂宮(關於菲特烈二世的無憂宮,請參考注重隱私的宮殿:菲特烈二世的無憂宮)那樣,在建築外部上採用洛可可的元素,而是回到凸顯直線的巴洛克風格,這棟建築也是普魯士王國最後一棟巴洛克式建築。

新宮鳥瞰

新宮正面

新宮正面
建造這棟建築,則要回溯到可說是十八世紀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戰爭的始作俑者,便是普魯士的菲特烈大帝。1739年,奧地利才剛結束對土耳其的戰爭,普魯士利用這個機會,奪取和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上針鋒相對的奧地利所屬的西利西亞(Silesia)。這塊今天大部分位於波蘭的地區,最後在菲特烈二世的親征下,自此成了普魯士的領地,直到二戰結束。奧地利不甘受辱,與幾個世紀以來的宿敵法國和俄國結盟,而普魯士則獲得英國的奧援。在歐洲大陸的土地角力,最後擴及成為世界性的殖民競爭,影響範圍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
1762年,俄國女沙皇伊莉莎白(Elizaveta Petrovna, 1709 – 1762)病逝,原本不利普魯士的戰局徹底翻轉,新沙皇彼得三世(Peter III, 1728 –1762)和普魯士結盟,陣前倒戈,直到同年十月,彼得三世被廢黜,後離奇死亡,俄國退出原本和法國及奧地利的同盟,各國亦各自簽訂和約,結束了這場世界大戰。菲特烈二世在這連年戰役中雖然保有奪取來的西利西亞,但亦使王國成為廢墟,迫使他全力投入重建工作,維持普魯士穩定的政經局勢。
在設計新宮時,菲特烈大帝並未要將這座宮殿當作自己的行宮,而是用以招待王室的賓客,因此只在南邊的翼樓布置了自己的房間,以便暫時居住。1769年,新宮完工,內有客房200間,四座宴會大廳,及一座洛可可風的劇院。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強壓奧地利,由地方性公國,一躍成為可與當時歐洲列強並列的新興國度。這種新的地位,自然要有合適的展示標的。一座龐大華麗、奢侈浮誇的巴洛克式宮殿,正是可向歐洲列強宣告普魯士新角色的展示品。一如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的凡爾賽宮,在當時成為絕對君權的象徵,新宮多少也帶有這種作用。菲特烈將他父親喜愛的拉丁銘文「無畏太陽」(Nec soli cedit)安置在新宮正門的花飾徽框上,正是太陽王路易十四那語意不太清楚的銘文「獨占鼇頭」(Nec pluribus impar)的一種德意志對抗

新宮正門
當然,除了展示國力之外,新宮自然能夠招待各國與各地的王宮貴族,在夏日的大型慶典之際,與眾人同樂。新宮大圓頂上的三位希臘美善女神,分別象徵著喜樂、輝煌與慶典,亦點出這座宮殿的娛樂功能。每年四月到十月間,這裡舉辦各式慶典,吸引各地人士前來,當然,最重要的來賓,便是國王遍及歐洲各地的王室家族,再來便是柏林王室的少部分成員及其他王室顯貴。
為了展現貴族的奢華氣質,新宮內外亦以這種思考模式打造。建築外觀整體以巴洛克的穩重典雅為主,內部則仍保留菲特烈二世傾心的洛可可風格。長達220公尺的建築正面中間,則以高達55公尺的圓頂凸顯整座建築的宏大感。這個圓頂僅作裝飾,並非建築空間的一部份,內部沒有圓頂大廳,而在兩側翼樓,圓頂的飾樓上綴有象徵普魯士的金色老鷹。正面的裝飾柱式,採用跨樓層的巨柱式配置,使用科林斯式凹槽柱子。在西方建築之父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公元前80或70–約公元前25)的《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中,高挑纖細的柯林斯柱式,被描繪成少女,柱頭的變化豐富,多以茛苕(Acanthus),又稱老鼠簕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亦如打扮花俏的少女髮式。在新宮的正面中,這種高挑纖細的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建築師甚至透過屋頂的石頭欄杆與雕像,繼續延伸柱子,建物整體在宏大之中,多了纖細雅致的質感。這些屋頂的雕像,數量高達463個,連同一樓柯林斯柱前的163尊雕像及小圓窗頂上244個天使雕像,讓新宮多了許多視覺上的變化,沒有古典巴洛克的嚴謹規整。

新宮正面的柯林斯柱式結構。

新宮雕像
新宮的內部空間規劃,除了華麗的貴族居室之外,便是宮殿中央的四座大廳。一樓的海貝大廳(Muschelsaal)的牆面與柱子,飾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貝殼、玻璃與礦石;緊鄰的大理石藝廊(Marmorgalerie),則以碧玉和義大利卡拉拉(Carrara)所產的白色大理石為裝飾的基調,柏林歷史畫家伯恩哈特‧羅德(Christian Bernhard Rode, 1725 – 1797)在金色的壁飾中,為天花板添上了早晨、午間與夜晚三幅壁畫,整體空間布置,讓人想起無憂宮西側的藝廊。位於海貝大廳二樓的大理石廳(Marmorsaal),牆面與地板都鋪上大理石,大幅的古代神話油畫與十二尊大理石雕像,成為這座宴會大廳的主要裝飾。二樓藝廊(Obere Galerie)飾有六幅大型的義大利巴洛可風繪畫,藝廊門上的裝飾花圈與圓形徽飾,已有新古典主義的味道了。至於新宮的劇院,則為十八世紀仍被保留下來的美麗劇院之一。劇院的金色雕像石柱與洛可可裝飾,成為劇院的焦點,座位模仿古代劇場的半圓形配置。

新宮入口大廳

新宮的洛可可裝飾

海貝大廳

海貝大廳的牆面

大理石藝廊

音樂廳

菲特烈二世的辦公間

新宮中臥室的床

起居室

大理石廳

大理石廳

二樓的音樂廳

新宮劇院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群與其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主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這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綜合產物,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無憂宮宮殿建築群與其公園鳥瞰。左下角為新宮,右上角為無憂宮。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 loveisspeed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