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1712-1786),普魯士國王(1740-1786),在其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大盛,在德國史上備受推崇,史稱菲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在他統治時期,普魯士從一地方性王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的五強之一(奧匈帝國、法國、英國、俄國),不僅大肆擴張,也趁機兼併領地,同時贊助文化藝術,贏得開明專制最佳君主的名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宗教與言論自由,「德意志啟蒙運動」得以開展。他不僅在十八世紀時,奠下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亦在當時分崩離析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建立其主導地位,邁向之後德國統一的歷史道路。

安東‧葛拉夫(Anton Graff, 1736 – 1813),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大帝,1781。這是瑞士肖像畫家最著名的肖像畫之一,亦是被公認為菲特烈大帝最精確的肖像作品。菲特烈大帝六十八歲。
菲特烈二世所處的年代,正是法國進入一種新的奢華享樂的時期。在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過世後,繼位的曾孫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才五歲,於是他的堂叔公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 1674–1723)主政,史稱攝政時期(Régence,1715 – 1723)。這段期間,王室由凡爾賽遷回巴黎,原本被路易十四集中到凡爾賽的貴族們,回到了自己在巴黎地區的宅邸,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居,不再追求原本的恢弘華麗,改走小巧親切的空間設計,採取了一種新的洛可可(Rococo)裝飾風格。
這種風格強調舒適奢華,打破制式的繁文縟節,在藝術表現上,凸顯華麗的曲線與輕盈的色彩,是個解放想像力的藝術思潮。這種風格十分對菲特烈二世的胃口,大力推動這種風尚,在普魯士地區促成一種所謂的菲特烈洛可可風。菲特烈二世繼任王位後,住在他祖母夏洛特(Sophia Charlotte of Hanover, 1668 – 1705)興建的一座巴洛克宮殿中,這座今天名為夏洛特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的建築,為柏林地區最大的宮殿建築,原作為普魯士王室的夏宮,後成了王室的主要居所。

菲特烈二世祖母夏洛特特興建的巴洛克宮殿—夏洛特堡宮。
菲特烈二世在這不僅布置裝潢了夏洛特堡宮中的一些房間(二戰時候被毀),也同時委任格奧格·克諾貝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 1699-1753)以洛可可風格擴建夏洛特堡宮的東翼。這位建築師基本上是菲特烈二世的御用建築師,兩人關係亦師亦友。在大約二十年的時間中,他設計了許多的宮殿與各類公共建築,如公園及紀念碑等,主導了十八世紀柏林與波茨坦(Potsdam)的城市規劃。然而,夏洛特堡宮,或柏林,並非菲特烈二世所嚮往的安靜休憩之所在。

菲特烈二世起初住在夏洛特堡宮的二樓,以洛可可風格布置裝潢了這些房間。

夏洛特堡宮中的洛可可風花飾大門。
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文化,隨著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絕對君權時代過去,強調隱私的新的生活方式逐漸浮現,一些原本的宮廷規矩跟著改變。歐洲中古時期,僕役原本和主人睡在同一房間,或在隔壁房間,現在因為隱私的考量,而被安置到較遠的房間中,以前只需用手搖鈴吩咐僕役,現在則以鈴索取代,可以遠距離通知僕人。主僕之間開始保持距離,在正式的宴會結束後,主人與賓客到會客廳繼續喝咖啡聊天時,僕人便退出,不再服侍,而由主人親自接待。路易十五回到凡爾賽宮執政後,便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空間,保留了原本對外給臣民觀看的大型寢宮,但自己則布置出不對外人開放的小巧的隱密臥室。
這種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影響了普魯士國王菲特烈二世。他亦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空間。1744年,菲特烈二世擴建了波茨坦的城市宮(Potsdamer Stadtschloss),成為自己的行宮,今天這裡是布蘭登堡州的新議會大廈所在,建築師仍是克諾貝斯多夫,其內部華麗的裝潢,成為菲特烈洛可可風的代表之一。

遠眺波茨坦城市宮。

1744年,菲特烈二世擴建波茨坦的城市宮,今天是布蘭登堡州的新議會大廈所在。

城市宮,菲特烈大帝的辦公室與臥房,1940前。室內裝飾展現菲特烈的洛可可風。

城市宮,私密交心房間,1940前。
接著,1745年,菲特烈二世自己設計了他的夏日行宮—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建築師依然是克諾貝斯多夫,但他對國王設計的一層樓宮殿建築,並不滿意,希望加建一層底層,加高整座建築,並增建地窖,擴大佔地面積,只是國王不為所動,甚至在聽到可能導致痛風與感冒的機率,還是一意孤行。菲特烈大帝並不想要一座展示誇耀的大型宮殿,而是一座可以滿足他個人需求的私密個人宮殿,並將洛可可的華麗想像置入其中。這是一座以山丘為基座的一層建築,可以輕鬆漫步到寬敞的露台和花園,拉近和大自然的距離。

無憂宮平面圖中的房間位置:1 入口大廳, 2 大理石廳, 3 接待室, 4 音樂室, 5 工作室與臥房, 6 圖書室, 7 藝廊, 8 客房, 9 客房, 10 客房,11 客房(伏爾泰房), 12 客房 ,13 僕役房。可以見到菲特烈二世的房間與僕役房分別位於無憂宮的兩個對角,拉開與僕役的距離,國王可以保有更多自己的隱私。

無憂宮鳥瞰。

無憂宮下方的法式庭園。

通往無憂宮的階梯。

無憂宮外牆增加了許多裝飾雕像與屋頂飾物,配上鵝黃色彩,讓整棟建築多了輕盈躍動的氛圍。
在無憂宮的一側,有座雖小巧卻金碧輝煌的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周圍立有各種東方韻味的鍍金人物雕像,甚至亭樓外壁都以鍍金裝飾。菲特烈喜好各種文化,對中國亦充滿好奇,因而建造此樓,落實他自己的異國幻想,個人的憧憬成就了一棟綺麗的建築。他搜集了各種來自東方的物品,如絲綢和瓷器,以此裝飾自己的東方亭樓。這種東方風格,在十八世紀是種歐洲貴族的時尚,以當時歐人對中國有限的認識,開發出他們想像的東方世界,人物造型與裝飾物件,雖有形似,但與實際的中國仍有一段距離。

充滿東方風味的中國樓。

中國樓的鍍金雕像。
1747年5月1日,無憂宮舉行了落成典禮,儘管還有一些房間尚未完工,且建築師之前預見的問題,果然出現,但國王只能逆來順受。菲特烈二世多半在五月至九月住在這座宮殿中,冬天則待在城市宮。在還是王儲的時候,菲特烈二世為了逃避王室安排的婚姻,和朋友企圖逃至英國,但功敗垂成,最後還是娶了當時奧地利皇后的堂妹伊莉莎白‧馮‧布朗史維希(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1740年,菲特烈登基後,兩人就長期分居,只有在重要的場合才共同出席,長達四十年之久,都不允許她踏入無憂宮。至於無憂宮的客人,也都是由他選出的男性賓客才能進入與居住。看來,菲特烈二世對自己個人的生活空間相當講究堅持,這種堅持正是來自十八世紀逐漸普及的個人隱私觀念。

無憂宮的音樂室。

阿朵夫‧孟徹(Adolph Friedrich Erdmann von Menzel, 1815 – 1905),菲特烈大帝忘憂宮的長笛音樂會,1850 – 1852,柏林老國家藝廊(Alte Nationalgalerie)。

菲特烈二世無憂宮中的圖書室。

圖書室一角。

無憂宮中房間的洛可可風室內裝飾。

無憂宮的天花板裝飾。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