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繪畫藝術在十七世紀達到一個發展高峰,委拉茲奎茲(Diego de Silva y Velazquez, 1599-1660)及慕里洛(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8-1682)留下了創作的典範。然而,西班牙的版畫藝術並未有重大發展,重要畫家並未垂青版畫,而從事蝕刻版畫的次要畫家,則亦步亦趨地跟隨義大利的模式創作。一些荷蘭版畫家反而在西班牙留下重要成績。
到了十八世紀,法國版畫的新技法與觀念也未刺激西班牙的版畫追求突破,僅在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 1716—1788)贊助出版的《皇家畫苑》圖冊中,複製西班牙的名家畫作,刻繪西班牙的傳統及當代服飾,以及歷朝國王和王室重臣的肖像等。這件出版盛事,在出版印刷及色彩考究上,較受好評,版畫刻繪本身並未有傑出的成績。如果沒有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1746 – 1828)在1799年出版命名為《卡普麗求》(Caprichos,與義大利文Capricci同義,在此意謂著藝術創作不受傳統教條束縛的原則。原本的字意解釋為捉摸不定的心緒,但已可衍生為不設界限的主觀想像及奇思意念。)的八十張幻想性版畫組曲,西班牙的版畫藝術在十八世紀將會乏善可陳。
哥雅的出現不僅使西班牙藝術再創高峰,他的版畫藝術也將版畫的發展導入新的面向。1792年,哥雅大病初癒,到朋友處修養,並借此時日鑽研蝕刻技法,由早先複製名家繪畫的階段,投入藝術理念的表達及創作上。這位已在西班牙宮廷供職的宮廷畫家,現在和一群理念相合的自由派知識分子相互薰陶,以版畫創作與他們應和觀念。他的版畫由於針對朋友圈子進行創作,不同於他的繪畫作品主要針對宮廷需要及更為廣大的群眾,因而能夠在觀念表達上不受拘束,更為大膽奔放。他的朋友接觸法國當時革命民主的觀念,不僅引進相關的書籍,結社組黨,以異端思想相互標榜,而且為文批評宗教法庭的殘酷專制。有的因而下獄,有的則被放逐,有的則為西班牙十九世紀初的革命犧牲生命。哥雅便透過藝術及版畫創作,將這股激進的思想洪流,轉為各種奇異的狂想與攝人魂魄的畫面。
然而,哥雅透過畫面公開譴責人類愚蠢與惡習的企圖,導致作品出版後立即被禁。在《卡普麗求》中,哥雅痛斥西班牙天主教會中的僧侶、教士與無知的迷信徒眾,有時明白而無保留,有時則經由女巫及山妖的造型來間接諷刺。他對當時封建貴族的寄生性格,深惡痛絕,在作品中亦尖銳指陳,而其他社會階級的蠢狀惡行,亦不斷在這組曲中暴露出來。
除了畫面題材的大膽豐富,哥雅也結合表達力強的新技法,將作品中經由法國革命激發出來的啟蒙思想,以及對西班牙之專制、落後與貧窮的批判,適切展現出來。他不僅強調畫面的明暗對比、色調與肌理,並將粉末腐蝕法嶄新的變化效果及表達力,盡興發揮。他將蝕刻技法(推薦閱讀:繪畫性版畫-銅版蝕刻)與粉末腐蝕法(推薦閱讀:表現力強大的粉末腐蝕法)結合運用,並超出當時這兩種技法慣用的傳統表現方式,另闢新的天地,以此適切合理地傳達畫面的內涵。他運用粉末腐蝕法創造出大片塊狀的明暗對比,將畫面中的理性與無知、革命與反動、自由與奴役,以及其它針鋒相對的概念等,尖銳對立起來。十八世紀末,西班牙社會各種不安的現象,在哥雅新的版畫語言中,都被徹底揭露。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