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細點技法,粉末腐蝕法不僅開創銅版技法的新紀元,可與直刻、蝕刻並列為銅版的代表技法。在十八世紀時,更由於西班牙的大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 1746-1828)運用粉末腐蝕法創作出動人的版畫藝術傑作,開發了粉末腐蝕法的表現能力。今日的版畫世界由於粉末腐蝕法的存在,呈現出多變的藝術風貌。
這一技法的發明人為法人勒普宏斯(Jean Baptiste Le Prince, 1734-1781),這位藝術家十八歲時娶了一名四十歲的寡婦,後來無法忍受這樁婚姻,而逃到俄國。他在俄國時,以自己的素描作品為底稿,試驗自己發明的粉末腐蝕法。他試著在蝕刻線條中造成面狀的色調效果,為了達成這種效果,他在特製的箱子中撒上瀝青細粉,然後讓瀝青細粉在箱中飄揚起來,待粉末落下之際,將已先完成腐蝕的銅版畫面插入箱中,承接粉末。這些粉末會均勻密佈版上,在繼續以火加溫後,變成透明泡末附著於銅版上,如果要取得較細小的泡沫,可以在較大顆粒的粉末落完後,再插入銅版承接較細小量輕的粉末。這些泡沫具有防腐性,但其間的空隙可繼續容納腐蝕劑。在印製時,泡沫部份形成細小的白點,而其週遭被腐蝕的部份則承載油墨,形成塊狀的色調。如要在畫面中取得留白的地方,可事先在版面上塗上防腐劑。至於要在畫面中造成濃淡的色調,則將淡色部份覆以防腐劑,再次進行腐蝕。而再被腐蝕的部份,因能承載更多油墨,自然色調變濃。如此一來,粉末腐蝕法的不同色調之間的界限明顯,不像磨刻法的色調呈現明暗漸進的效果。
不過,勒普宏斯只利用粉末腐蝕法來處理畫面背景的陰暗部份,畫面主體仍然以蝕刻方式完成。直到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1828)手上,粉末腐蝕法才躍為創作技法的要角。

作者:Käthe Kollwitz(1867-1945)
名稱:母子與死神(Tod und Frau um das Kind ringend)。
署名:Orig. Rad. von Käthe Kollwitz/ Druck v. O. Felsing Berlin-Chlttbg。
技法:銅版腐蝕法與粉末腐蝕法(etching & aquatint)。
年代:1911。
尺寸:41 x 41 / 53 x 49,5 cm。(P K-005)
作品介紹:德國社會寫實主義藝術家柯羅薇芝(Kathe Kollwitz, 1867-1945)主要創作題材多具社會批判意識,畫面中鋪陳出來的多半是因為社會問題及戰爭,而遭到死亡、貧窮及其它苦難威脅的人類。當時人們難以相信,這些悲慘沈重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柯羅薇芝的先生是位服務窮人的醫生,讓她直接接觸到下層民眾的苦難。當時工業發展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叢生,不義之事隨處可見。她的敏銳與正義,導致她終身為改革社會而奮鬥,並與專制政府進行鬥爭。德國納粹政府上台後,逼她離開了任教的柏林美院,1936年後,禁止她展出作品。1943年,她在柏林的住處及工作間遭到破壞,許多版畫印版被毀。她死於1945年4月22日,未能親眼見到二次大戰的結束及納粹政府的失敗。她死後八天,希特勒自殺,五月初德軍無條件投降。
這幅作品是她1910年左右,一系列有關母子與死亡的作品之一,突破她原有的風格。畫面中一位母親緊摟著自己的孩子,死神的手正從左下角伸過來,準備奪走孩子。生離死別的張力,在這裡以母子最後的擁抱呈現出來,柯羅薇芝擅長的蝕刻技法,在這展露無遺,線條力道十足,彷彿也感受到母親的不捨與絕望。

名稱:自治城市法蘭克福全景(Panorama der Freien Stadt Frankfurt am Main, aufgenommen von dem Thurme der Deutsch-Haus Kirche in Sachsenhausen)。
署名:Ehemant, F. J./ Ernst Rauch, F. Jügel & Nilson。
技法:粉末腐蝕法(aquatint)與手繪上彩。
年代:約1840。
尺寸:51 x 72 cm/ 41 x 66,5 cm。(P D-012)
作品介紹:這是德國重要商城法蘭克福的景觀圖,由當時曼河對岸的薩克森豪森區(Sachsenhausen)的教堂德國之屋(Deutsch Haus, 今Deutschordenshaus)塔樓上鳥瞰該城市區。當時的大教堂(Sankt Bartholomäus)塔樓尚未完工,而1833年完工的保羅教堂(Paulskirche)已出現在舊城區左側。法蘭克福自中世紀起,即成為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王城,為歐洲貿易路線的匯集地,數百年來,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所在,後發展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與金融城市之一。
這張粉末腐蝕製作的版畫,圖稿為Friedrich Josef Ehemant (1804 – 1842)所繪,由當時德國名重一時的版畫家Ernst Rauch (1797生)與柏林美院銅版藝術教授Friedrich Jügel (1772—1833)刻製。淡藍色的水彩上色,更增添全畫的風采,為不可多得的精品。

作者: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 Radl, A.
名稱:夕陽(Sonnen-Untergang)。
署名:van der Neer, Aert./ Radl, A.。
技法:彩色粉末腐蝕法(colour aquatint)。
年代:約1830。
尺寸:41x 56,5 cm/ 52,5 x 67,5 cm。(P D-006)
作品介紹:西洋版畫技法問世後,一直保持著兩種傳統,一是藝術家不斷自行製作藝術版畫,一是版畫藝師運用版畫技法複製繪畫及其他藝術作品。這張便是德國版畫藝師拉德(A. Radl)倣刻荷蘭風景畫家愛爾特‧凡‧德‧尼爾(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的油畫作品,按畫面下緣文字說明,這張畫作當時收藏在德國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的宮廷藝廊中。
愛爾特‧凡‧德‧尼爾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風景畫家,長於繪製夜景,以月夜、夜裡火光和冬天雪景為主軸,畫面經常出現畫家偏愛的祖國荷蘭的河流及河道,伴隨著日落或夜晚。他的作品為數不少,世界各地重要美術館皆有藏品。
荷蘭的風景版畫一直受到當時西方人士的喜愛,不管是油畫原作或風景版畫,都有一定的客層。這張名為《夕陽》的作品,便是典型的荷蘭風景畫,天空佔去三分之二的畫面,樹叢、屋舍、牛隻、河流,錯落有致,靄靄的暮雲加重了畫面的深沈氣氛,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風景繪畫。彩色粉末腐蝕法在這忠實模仿出油畫厚重的質感,不失為一張傑出的藝品。

作者: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 Radl, A.
名稱:月夜(Mondnacht)。
署名:van der Neer, Aert./ Radl, A.。
技法:彩色粉末腐蝕法(colour aquatint)。
年代:約1830。
尺寸:41x 56,5 cm/ 52,5 x 67,5 cm。(P D-007)
作品介紹:西洋版畫技法問世後,一直保持著兩種傳統,一是藝術家不斷自行製作藝術版畫,一是版畫藝師運用版畫技法複製繪畫及其他藝術作品。這張便是德國版畫藝師拉德(A. Radl)倣刻荷蘭風景畫家愛爾特‧凡‧德‧尼爾(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的油畫作品。
愛爾特‧凡‧德‧尼爾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風景畫家,長於繪製夜景,以月夜、夜裡火光和冬天雪景為主軸,畫面經常出現畫家偏愛的祖國荷蘭的河流及河道,伴隨著日落或夜晚。他的作品為數不少,世界各地重要美術館皆有藏品。
這張名為《月夜》的作品原作為當時德國法蘭克福的私人收藏,寧靜的河面在月光下泛出銀色的光芒,前景的人物正在捕捉魚蝦,或其他生物。房舍逐漸向遠方延伸,地平線上浮現出成是的輪廓,墨藍色的雲影讓畫面顯得更加遼闊,構成動人的風景。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