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1773年由英國印刷師傅約翰‧貝斯克維爾(John Baskerville, 1706-1775)印製的《瘋狂奧蘭多》(Orlando Furioso)時(參閱:《瘋狂奧蘭多》(Orlando Furioso):精雕細琢的西洋古籍),我們曾經提到閱讀這部作品的獨特經驗。

1773年貝斯克維爾版的《瘋狂奧蘭多》(Orlando Furioso)書名頁的阿里奧斯托肖像。由法國畫家暨銅版畫家艾真(Charles Dominique Joseph Eisen, 1720-1778)複刻提香的繪畫製版而成。
這種經驗在故事一開始,便已出現。翻開《瘋狂奧蘭多》的第一篇詩章後,讀者很快便會摸不著頭緒。在第一章前幾段,我們只看到主角奧蘭多為了從遙遠的東方帶回來的公主安傑莉卡(Angelica),在懊悔不已,因為查理曼大帝怕自己幾位為這女子痴迷的聖武士,破壞了自己出兵攻打北非的計畫,而將她交給一位公爵看管。在戰事失利後,公爵被擄,安潔莉卡趁機脫逃。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但是,我們卻是一頭霧水,好像錯過了一大段故事,不知道奧蘭多和這位公主的關係,為何為她痴迷,又如何將她從東方帶回來,還有其他的聖騎士,為何也會迷戀安潔莉卡。
我們先看看作者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 1474-1533)的生平,或許可以得到一個可能的答案。阿里奧斯托出生在義大利北部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身為長子的他,自然備受器重,接受良好的私塾人文主義教育,研讀希臘古典文學,但隨著父親去世,無力支持他的教育,加上肩負教育弟妹的義務,無法全心投入創作,但他的才華仍被埃斯特家族的伊波利托(Ippolito d’Este, 1479 – 1520)樞機主教賞識。1504年起,阿里奧斯托成為主教的使節,曾兩次出使教廷。埃斯特家族是一個歐洲貴族世家,中世紀起,便以費拉拉(Ferrara)這個城市逐漸發展,在文藝復興時,一躍成為藝術與文化天堂,與在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Medici),成為當時的兩大藝文中心。

阿里奧斯托委任義大利威尼斯的畫家卡亭納(Vincenzo Catena, c. 1470 – 1531)繪製的《聖母子像》,畫面中的其他的人物為聖約瑟、施洗者約翰、亞歷山大的聖凱薩琳、土魯斯的聖路易以及右下角跪者的阿里奧斯托自己。畫作約在1512年完成,現收藏在柏林的博物館中。

義大利畫家提香(Titian, c.1488/1490 – 1576),《穿著棉袖的男子》,畫中人物一直以來被視為阿里奧斯托。
阿里奧斯托的《瘋狂奧蘭多》便藉著故事中一對最終成為眷屬的情侶羅吉耶洛(Ruggiero)和布萊德夢(Bradamante)來影射埃斯特家族為古代特洛伊君主之後。阿里奧斯托在樞機主教處任職,其實有志難伸,但他對樞機的姊姊伊莎貝拉(Isabella d’Este, 1474-1539),「文藝復興的第一夫人」,則讚譽有加,形容她「自由,且心胸寬大」。或許,阿里奧斯托在樞機的身上恰恰看不到這樣的特質。1518年,樞機準備前往匈牙利時,阿里奧斯托不僅稱病,甚至找來照顧弟妹等等藉口,不願同行,終於導致兩人決裂。分開後,阿里奧斯托來到樞機的哥哥,當時費拉拉的公爵阿方索一世(Alfonso I d’Este, 1476-1534)處。阿里奧斯托與埃斯特家族有著深厚的關係,在他的作品《瘋狂奧蘭多》中,亦可見到他對這個家族的推崇與景仰。的確,他的這部作品首先便是題獻給樞機主教伊波利托的。

達文西所繪製埃斯特家族中的伊莎貝拉,約1499–1500。
另外一位文藝復興的義大利詩人博亞爾多(Matteo Maria Boiardo, 1441-1494),一樣也效力費拉拉宮廷。他的劇作基本上是在娛樂當時的公爵與他的臣子,他未完成的傳奇小說《戀愛中的奧蘭多》(Orlando Innamorato)亦不例外,也因這種只限宮廷貴族欣賞的緣故,這部作品幾個早期版本(1482年第一卷、1483年第二卷、1495年第三卷及1495年的三卷合集版),幾乎都未存世(1495年第三卷只有一本傳世)。從書名,我們已可猜想阿里奧斯托的作品《瘋狂奧蘭多》與《戀愛中的奧蘭多》的關係。由於《戀愛中的奧蘭多》沒有完成,在樞機主教供職的阿里奧斯托,或許想藉著繼續這個故事,延續在埃斯特家族中宮廷詩人的傳承。他採用相同的詩韻撰寫這個故事,以新的幻想與張力滿足當時貴族的文學愛好與品味。

義大利詩人博亞爾多(Matteo Maria Boiardo)肖像。
《戀愛中的奧蘭多》與《瘋狂奧蘭多》同樣源自當時歐洲家喻戶曉的法國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主角的名字在義大利文中轉成了奧蘭多。《羅蘭之歌》的歷史背景來自西元八世紀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與西班牙巴斯克人的戰爭,但到了史詩中,創作者將羅蘭的故事演繹成和穆斯林之間的戰爭。羅蘭為查理曼手下的十二名聖騎士之一,與敵人血戰到底,光榮犧牲。有著戰爭英雄和宗教聖徒雙重身份的羅蘭,在中世紀時,逐漸成為歐洲的一種新的偶像,在各地出現了類似的文學作品和史詩。到了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故事出現微妙的變化,愛情開始成為主軸。
博亞爾多在自己的史詩中引入了一位契丹(Cathay)公主安傑莉卡。對當時的西方人而言,不管是中國,還是統治中國北方地區的契丹政權遼朝,都不是一個清晰的地理名詞,我們只能將其想像成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度。這位安傑莉卡公主來到查理曼的宮廷,要求比武招親,不管是基督徒戰士或穆斯林戰士,只要能夠擊敗她的兄弟阿加利亞(Agalia),她就會嫁給誰。然而,穆斯林戰士費拉古(Ferragut)殺死了阿加利亞,安傑莉卡卻不從承諾逃跑了。基督教聖騎士,如奧蘭多和他的兄弟雷納多(Rinaldo),開始去追安傑莉卡。故事開始進入荒謬的橋段:安傑莉卡和雷納多分別喝了愛泉和恨泉的泉水,導致前者瘋狂愛上後者,而後者則避之唯恐不及。接著,安傑莉卡要求魔法師施法抓住雷納多,囚在一座孤島上,待她從自己的家園回來後,可以長相廝守,但她卻不幸被敵國國王擄獲。奧蘭多安然解救安傑莉卡脫身,但也無可自拔地愛上了她。雷納多自島上脫身後,勸奧蘭多回查理曼處效力。一行人再次回到愛泉與恨泉之處,只是,這次安傑莉卡和雷納多喝的卻是相反的泉水,原來的愛戀關係倒轉過來,換成雷納多迷戀安傑莉卡,而安傑莉卡卻棄他如敝屣。隨著基督徒與摩爾人的戰爭迫近,撒拉遜人國王率領大隊異教徒人馬入侵,而基督徒聖騎士,如奧蘭多、雷納多、女騎士布萊德夢等,亦在查理曼的帶領下開始戰鬥。博亞爾多的故事在此嘎然而止。
在《瘋狂奧蘭多》中,阿里奧斯托展現完全不同的才氣,但他的敘述方式或許為了迎合當時的讀者,採取多重橋段,情節跳躍,並不時穿插與主要情節無關的次要故事,且融入許多希臘神話傳統,讓人難以與真實的歷史切割。影射埃斯特家族為古代特洛伊君主之後,便是一個成功的虛實處理。在《戀愛中的奧蘭多》,故事由安傑莉卡逃脫開始,《瘋狂奧蘭多》也延續了這個方式。奧蘭多不顧自己陣營的壓力與騎士的職責,毅然去追安傑莉卡。安傑莉卡彷彿聖杯一般,成為各路騎士覬覦的標的,常被不同的人物與妖怪捕獲,但卻不斷逢凶化吉,一直處在逃亡的狀態中。最後,她偶然來到雙方陣營交戰後的戰場,敗戰的摩爾人屍橫遍野。她發現一位摩爾人小兵奄奄一息,以其東方神奇的藥草治好了他,但也在這個時候,愛上了這位俊美的小兵,接著成婚,回到東方。之後,奧蘭多陰錯陽差的來到安傑莉卡與她夫婿戀愛與蜜月的地方,看到他們在樹上與石洞中留下的刻字,並從曾收容他們的牧羊人處得知他們的婚事,終於無法自主,喪失神智,最後發瘋。

發瘋後的奧蘭多,出自朵黑的插圖版。
雖然《瘋狂奧蘭多》以奧蘭多發瘋的故事為書名,但細看全書,這只是阿里奧斯托眾多主要情節的一個。我們提到的獨特閱讀經驗,正是因為這些多重情節而來。為了兼顧其他情節,阿里奧斯托不斷打斷正在敘述的情節,在接下來的詩章中,轉而敘述其他的情節,由於橋段眾多,往往要在好幾個詩章之後,才會接回到之前被打斷的情節。這種不斷被中斷的閱讀感覺,的確有趣,細心的讀者可能可以無縫接著下一個敘述讀下去,但相信多數讀者,會忘記之前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如果那個中斷相當長的話。然而,阿里奧斯托的敘事功力十分高超,每個詩章的故事發展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情節鋪陳,似乎都能各自獨立,自成一個單元,因而也成為後來的文學家、音樂家與藝術家創作的寶庫。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便借自其中的一個情節;拉封丹《故事集》(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幾個比較淫穢的橋段,也來自《瘋狂奧蘭多》中;西方許多歌劇,亦借用了其中許多故事,最著名的要算韓德爾的《奧蘭多》。在平面藝術中,亦可見到這部故事的許多蹤影,我們介紹過的1773年的《瘋狂奧蘭多》插圖本,便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紀,法國的大插畫家多雷(Gustave Doré)也為這部作品設計了上百張插圖。在繪畫中,最著名的,應該要屬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現收藏在羅浮宮的1819年作品《羅吉耶洛解救安傑莉卡》(Roger Freeing Angelica)。

羅吉耶洛或羅傑解救安傑莉卡,多雷的插圖版本。

安格爾繪製的《羅吉耶洛解救安傑莉卡》。

安格爾之後仍創作了多幅的安傑莉卡,這張為1859年的版本。
這位解救安傑莉卡的騎士羅吉耶洛(在英法文中,成了羅傑),是位撒拉遜騎士,但卻愛上了敵對陣營中一位不讓鬚眉的女騎士布萊德夢,兩人雖心繫對方,卻在故事中,因為許多的阻隔,遲遲無法結合。羅吉耶洛的養父是名魔法師,知道羅吉耶洛最後會英年早逝,因此想盡辦法,以魔法將他困住,任他在孤島上被魔女色誘,或在一座施法的城堡中,讓他永遠走迷。但在另一位女魔法師的幫助下,這對情侶不斷突破困境,雖然羅吉耶洛的未來已被注定,但兩人依然義無反顧,為愛而堅持。作者阿里奧斯托以順應當時歐人意識型態的橋段,讓羅吉耶洛受洗歸入基督,亦讓他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成為保加利亞的國王,得以匹配布萊德夢的家世,亦順利解決這對情侶成為他所供職的埃斯特家族先祖的輝煌身份。在羅吉耶洛和布萊德夢的婚禮上,阿里奧斯托安排最後一位撒拉遜武士羅德夢(Rodomonte)出場,指控羅吉耶洛背叛了自己的身份,兩人在歡慶的婚禮場合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惡鬥,最後羅吉耶洛以匕首刺殺羅德夢,結束了這部華麗奇幻的騎士傳奇。

騎士羅吉耶洛在魔幻城堡中四處尋找情人布萊德夢,卻因魔法所困,見不到眼前的愛人,出自多雷的插圖版。
至於奧蘭多,由於他的好友艾斯多弗(Astolfo)公爵,騎著飛馬周遊各地,經歷各樣冒險,來到伊索匹亞高山上的一座宮殿中,在聖約翰的幫助下,搭乘火馬車前往月球,找到了奧蘭多失去的理智,最後讓他吸入,令他恢復神智,也讓他從愛的綑綁中解放出來。

騎士艾斯多佛(Astolfo)在聖約翰的帶領下,準備前往月球找回發瘋的羅蘭多的理智。出自1773年的貝斯克維爾版的《瘋狂奧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