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鑑補遺》(Supplementum chronicarum)是本可以說明搖籃本歷史發展的搖籃本古籍。搖籃本(Incunabula)乃由in(在)和cunabulum(搖籃,單數形式)兩個拉丁單字組成,意指襁褓及搖籃,衍申為事物的原始或初生狀態,最後專指自1456年發明金屬活字印刷的德國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約1398 – 1468)在緬因茲(Mainz)出版的第一本活字印刷書籍《四十二行聖經》之後,到1500年底前出版的西方所有印刷書籍。這種武斷的斷代方式,源自1639年德國一位藏書家伯恩哈德‧馮‧馬林克洛特(Bernhard von Mallinckrodt, 1591— 1664)談論印刷藝術的小冊子《論印刷藝術興起與發展》(De ortu et progressu artis typographicae),搖籃本一詞也是首次在這本冊子中出現。
對於習慣現代書本樣式的現代人來說,翻開搖籃本書籍時,往往會不知所措,找不到書名與作者,也不知道印刷地點與出版時間,甚至看不到目錄,無從翻閱,而且也無現代頁碼,難以快速找到書中特定的內容。這是因為搖籃本書籍依舊承襲了歐洲中古時期手抄本的特徵,當時的閱讀習慣依然停留在中古時代。搖籃本開始時的印刷字體,模仿手抄字體,在段落起始大寫字母,依然採用紅色花飾手寫,或彩繪花飾字母。在《四十二行聖經》中,便可見到這樣的特性,也因此,每一本搖籃本書籍,往往各具特色。
《年鑑補遺》一書,在搖籃本時期,已知的版本有五種。1483年,第一版在義大利威尼斯,由貝納流斯(Bernadinus Benalius, 約1458-約1543)印製出版;1485年,第二版在義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出版,由波李諾(Bonino De’ Boninis, 1454-1528)印製;1486年,第三版在威尼斯出版,再次由貝納流斯印製,這個版本增加了木刻插圖;1490年,第四版在威尼斯出版,由里楚斯(Bernardinus Rizus, 生平不詳)買下貝納流斯的插圖印版,並增補了巴別塔與大幅威尼斯、羅馬、維洛納與熱那亞的城市景觀插圖,其中的羅馬插圖,應為羅馬最早被印製出來的景觀插圖;1492年,第五版仍由里楚斯在威尼斯印製,但未依照前一版的排版,而是改版,特別的是,將原先位於第一頁獻詞中的拉丁書名Supplementum chronicarum,單獨抽出,成為書名頁,原本置於內文前面的索引(Tabula),放置到內文之後,已可看出現代書籍的雛形,在插圖部分,緊接書名頁,增加了一張上帝創造天地的全頁插圖,但拿掉原本第一卷中上帝造人的插圖,另加上一張諾亞方舟的插圖。

《年鑑補遺》第三版書末出版印記,註有印刷作坊名字與出版時間:1486.12.15。
活字印刷術起先出現在德國萊茵河中游,再以此為同心圓向外擴散,逐漸涵蓋整個歐洲大陸。這半個世紀間,大約刊行了二萬七千種圖書。起初,德國的城市主導了剛發展起來的印刷事業,但到了十五世紀七0年代後,義大利的印刷事業開始後來居上,威尼斯尤其突出。百分之四十五的搖籃本出自義大利地區,其中約三分之一由威尼斯印製。從《年鑑補遺》一書,我們也可想像義大利出版的盛況,五個版本中,有四個是在威尼斯印製的。
再把作者的地緣與身份考慮進來,更可見到一個綿密的出版行銷網絡,覆蓋在義大利北部。《年鑑補遺》作者賈柯摩‧菲力波‧佛雷斯第(Giacomo Filippo Foresti da Bergamo, 1434-1520)出生在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的索爾托‧科利納(Solto Collina)一貴族世家,1451年進入當時貝加莫城的聖奧古斯丁修會,成為修士,後周遊義大利北部各地,如布雷西亞、費拉拉(Ferrara)、伊莫拉(Imola)修院、弗利(Forli),1499年回到貝加莫修院,亦在那過世。從賈柯摩和印刷作坊的合約中來看,可以看到他自己主導了一部份的書籍行銷,他不准印刷作坊在他活動的倫巴底地區(Lombardy)銷售,也就是由波隆納、維洛納(Verona)與貝加莫這三座城市構成的三角地帶。在威尼斯的作坊,則以服務當地的客戶為主。賈柯摩自己可以掌握的客戶,包括自己的修院、其他修會與修院,至於非教會讀者,則以和聖奧古斯丁修會關係良好的貴族世家為主,再來便是熟識的書商。這些售書所得,賈柯摩拿來購買其他書籍,後來成為他所在修會圖書館的基本藏書(參閱:Angela Nuovo , The Book Trade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我們再進一步瞭解《年鑑補遺》各版印製者的生平,可以發現一個以威尼斯為中心的義大利北部書籍出版連結,與羅馬和佛羅倫斯成為搖籃本時期義大利的三個出版中心之一。1483年的第一版,由貝納流斯印製。貝納流斯出生在貝加莫一富裕世家,可能年輕時即已接觸到活字印刷技術,雖然關於他早期的生平仍有許多疑點,但他第一本印製出版的書,便是同鄉賈柯摩的《年鑑補遺》。之後,我們可以見到他在威尼斯逐步發展自己的出版事業,而他的名聲便是建立在一些著名的搖籃本插圖書籍上。1486年,貝納流斯在《年鑑補遺》第三版中,為他同鄉的作品添上了許多木刻插圖,尤其是歐亞非各地一些重要城市及義大利各地城市的景觀插圖。
再看看1486《年鑑補遺》的第二版,我們會遇見一位被視為歐洲印刷術開創先鋒之一的印刷工匠波李諾。他在現在克羅埃西亞的拉斯托沃島(Lastovo)上出生,在威尼斯進入印刷作坊,接著一路往西,轉往維洛納(Verona)、布雷西亞與法國里昂等地,發展自己的印刷事業。史家認為他最佳的作品,是他在布雷西亞時期(1483-1491)印製出來的,包括了著名的《伊索寓言》與但丁的《神曲》。這個時候,賈柯摩也在布雷西亞,因而促成了《年鑑補遺》第二版的問世。第二版排版疏朗,索引頁兩欄,內文一欄五十行,不像威尼斯版的稠密,索引頁三欄,而內文則高達一欄五十六至六十一行,因此布雷西亞第二版的頁數以現在的統計,達781頁,比威尼斯各版足足多出二百多頁。從排版形制來看,波李諾的版本顯得美觀大方,不像如當時眾多搖籃本一樣的威尼斯版本,基於成本考量,而省下大量昂貴的紙張。這在第一本被印製出來的《四十二行聖經》身上,也可見到同樣的處理方式,古騰堡原本計畫印製三十六行的聖經,便因成本問題而作罷。
賈柯摩長於文學與歷史,1483年《年鑑補遺》出版後,多受好評。這種以按照年代排列記錄歷史大事的文體,在中古歐洲頗為普及,據《中古年鑑百科》(Encyclopedia of the Medieval Chronicle)所載,自西元300到1500年,約有2,500種年鑑書籍問世。賈柯摩則增補一般年鑑較少著錄的資料,參考了如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記錄古希臘羅馬神祇關係的《神祇系譜》(Genealogia deorum)、人文主義者與美食家巴托洛梅歐‧薩奇(Bartolomeo Sacchi, 1421 – 1481)系統記錄歷代教皇生活的《教皇行傳》(Vitae pontificum)及被天主教會封聖的佛羅倫斯大主教安東尼諾‧皮耶諾奇(Antonino Pierozzi, 1389 – 1459)的《年鑑》(Chronicon)一書。因而,《年鑑補遺》保有從教會的觀點來審視創造歷史的基調,但又結合了許多非歷史的神話材料,將這些神話人物與基督宗教中的人物並列。賈柯摩蒐羅了許多資料,甚至納入義大利熱那亞修士與製圖師卡立納諾(Carignano, 約1250 -1329)關於亞維農教宗與伊索匹亞使節1306年接觸記錄的失傳作品。
《年鑑補遺》一書,有其一定的影響力,除如實反應當時歐人的世界觀,並記錄了當時義大利多數重要城市的城市景觀地貌,尤其是第四版,新增了一張應為羅馬最早被印製出來的景觀插圖,我們在其中可以見到當時羅馬的大致面貌,萬神殿、羅馬競技場、天使堡,都清晰可見,圖中央偏右,便是原來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 274-337)出資興建的羅馬式聖彼得大教堂,但十幾年後,1503年,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 1443-1513)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直到1626年才告落成,成為我們今日在梵諦岡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這種在年鑑中增加城市景觀的作法,看來影響到了1493年由德人謝德爾(Hartmann Schedel, 1440–1514)在紐倫堡出版的搖籃本著名經典插圖書籍《年鑑》(參考閱讀:十五世紀的世界知識:《年鑑》【Liber chronicarum】)。出版交流,在十五世紀末的歐洲,或說德國與義大利,應有一定的熱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