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後半葉,德國的紐倫堡(Nürnberg)可說是歐洲的經濟、藝術與學術中心。這座城市有二萬五千位市民,是德國的大城之一,還有二萬位住民生活在城市周圍。他們從事貿易,生活一直優渥。紐倫堡位於歐洲國際貿易的樞紐,由於某些王室特許權利,可以和歐洲其他七十多個地區免稅貿易。於是,昂貴的布匹從法蘭德斯進口,還有來自波羅的海的琥珀、醃魚和皮毛,來自匈牙利與波西米亞的金屬加工原料,如金、銀和銅,和來自威尼斯價格昂貴的絲綢與其他奢侈品。該城則出口釘子與針等金屬製品、盔甲與武器及地理學、天文學、數學及物理學等科學工具。
我們可以輕易想像出這座輝煌的城市。在當時紐倫堡的西巷(Gasse Unter der Veste)中,即今天的城堡街(Burgstrasse),印刷師傅和出版家科貝格(Anton Koberger, c.1440/1445 – 1513)、富商施萊爾(Sebald Schreyer, 1446–1503)、城裡新貴之子謝德爾(Hartmann Schedel, 1440–1514),和有間木刻作坊的畫家沃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 1434 –1519)比鄰而居,而沃格穆特有位徒弟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也住在這條巷子中,不久後,他的名氣很快便勝過自己的師傅,一躍成為德國文藝復興的大師。他們計畫出版一部作品,匯集當代所有的神學與歷史知識,並且配上豐富的插圖說明。
1493年,這本書出版,而且一下印製兩種版本:拉丁文版在7月12日,德文版在12月23日。由於該書沒有書名頁,因而後來出現不同的稱呼:學者稱之為《年鑑》(Liber chronicarum),但一般人稱之為《謝德爾世界年鑑》。因為謝德爾是該書編輯。令人訝異的是,他的名字未在書中出現,只因為他認為編撰者應該隱身幕後。謝德爾編撰、收集文章、補上簡短註記。全書百分之九十五,出自拉丁文文獻,引自聖經、古代作家與早期人文主義者的作品。謝德爾是位合格的醫生與狂熱的藏書家,正是這份工作的合適人選。這份工作所需的所有書籍,都可在他自己的圖書館中找到。他畢竟擁有約400份手稿與670本印刷作品,可說當時最豐富的書籍收藏之一。
《謝德爾世界年鑑》以其製作規模聞名。該書拉丁文版共326張書頁,德文版286張書頁,共有1809幅木刻插圖,多半是大幅尺寸。大多數的木刻插圖出自沃格穆特的作坊。他雇用把圖稿轉印到木板上的製圖師傅和完成印版刻製的刻工。在十五世紀末,出自他作坊的木刻板畫,可說是歐洲地區技藝最佳的作品,以細膩的繪圖和空間感著稱。1486至1489年間,杜勒受雇於沃格穆特,儘管沒有直接史料證實他參與製作這部大作,但許多藝術史家認為,他也為個別的木刻插圖提供了圖稿。這部《年鑑》新奇之處,在於讓這本書成為印刷史上著名作品之一的123張大幅城市景觀圖,這些木刻插圖首度提供讀者相當真實的歐洲城市景觀,部分出自藝術家自己的寫真,部分引自其他書籍。尺寸最大的畫面,便是紐倫堡。謝德爾幫每幅插圖都配上簡單的城市歷史、軼事及所有當代讀者關於一個城市想知道的一切。
這部作品的印刷者是科貝格,他是當時德國最重要的印刷師傅與出版家之一。1470年,他在紐倫堡開始印製書籍,等到業務上軌道時,便大膽印製愈來愈大型的作品,如1483年有109張木刻插圖的兩大冊德語聖經。他的膽識有了實際的回饋,到了1493年左右,當他印製這部《年鑑》時,每天有一百名徒工在二十四台印刷機上為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