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拉奈奇(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在十八世紀義大利版畫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出身威尼斯一石匠之家,在其叔父處習得描繪建築圖稿的技藝,終其一生皆浸淫在刻繪建築圖畫的事業中。1740年,皮拉奈奇前往羅馬學習,1745至1747年之間,又回到威尼斯,接著完成四幅大型的蝕刻組曲,呈現出強烈的幻想效果。1750年間,他的代表作品《牢獄》組曲第一版發行。他以當時舞台設計慣用的牢獄佈景,呈現出宛如迷宮、令人心驚膽跳的想像性建築結構。在此同時,他開始進行系統性刻繪當時羅馬的城市景觀及古羅馬的建築遺跡,清楚說明他對古代遺跡的偏愛與美感經驗,成為深具詩情的作品。他將弔古懷舊與古代宏大的建築遺跡結合起來,時而凸顯遺跡的宏偉力度,時而在遺跡上加上叢生的蔓草,緩和建築物的尖銳線條,並以此增加斑駁老舊的蒼老質感。這點和當時流行的城市景觀圖,其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觀光商品。不過,皮拉奈奇在技法及構思上皆高人一等,在當時深受推崇,並且在他國外的友人推波助瀾下,影響深遠,他的二個兒子後來到巴黎發展其家族式的版畫風格,直到十九世紀,他的魅力依然不減。

本幅圖出自皮拉奈奇的《羅馬景觀圖》(Vedute di Roma),為位於羅馬阿庇亞古道(via Appia)上的聖塞巴斯強教堂(Basilica di S. Sebastiano fuori delle mura di Roma)。這座教堂原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西元313年),供奉聖彼得與聖保羅,後在九世紀時,改奉葬於附近地下墓穴的聖塞巴斯強(為基督教中的聖人,西元288年殉教,他曾在羅馬的軍隊中傳道,後被當時反基督教的羅馬皇帝逮捕,下令以亂箭射死)。十七世紀初,彭紀歐(Falminio Ponzio, 1560-1613)徹底改建這座教堂。教堂正面為彭紀歐的作品。皮拉奈奇採用仰角刻繪這座教堂,右下角的阿庇亞古道一直往右延伸,畫面前景色調暗沈,線條由於蔓生的植物與點景人物而顯得柔和朦朧,襯托出巴洛克風格教堂正面的嚴謹線條。

K-022-L

 

作者:Piranesi, Giovanni Battista (1720 Mogliani/Mestre– 1778 Rom)
名稱:羅馬阿庇亞古道上的聖塞巴斯強教堂(Veduta della Basilica di S. Sebastiano fuori delle mura di Roma, su la via Appia)。
署名: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技法:銅版蝕刻(etching)。
年代:1750
尺寸:42 x 66,5 cm。(K-022)
推薦閱讀:義大利版畫藝術家皮拉奈奇(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與羅馬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