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畫家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Friederich von Amerling, 1803-1887)在十九世紀的肖像畫家中,絕對是名家中的翹楚。在他長達近五十年(1835-1880)的宮廷畫家生涯中,為當時的王宮貴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肖像作品。他的父親是位金匠,很早就把阿莫林送到維也納美術學院學習,當時他才十二歲。這段學院學習經歷長達九年,奠下在銅版版畫與歷史繪畫上的基本認識,接著便投靠他的叔叔,繼續在布拉格美術學院研習創作。

自畫像,油彩畫布,1834,薩爾茲堡行宮藝廊(Residenzgalerie)。

自畫像,油彩畫布,1834,薩爾茲堡行宮藝廊(Residenzgalerie)。

1826年,他展開二年的國外壯遊,在英國潛心學習英國肖像畫家湯瑪士‧勞倫斯(Sir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的肖像風格,在法國巴黎進入歷史畫家維內(Horace Vernet,1789-1863)的作坊工作,亦像當時的其他藝術家走訪了義大利。不久,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室、貴族與城市顯貴便注意到這位年輕畫家,開始委託繪製肖像。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naz II, 1768-1835),油彩畫布,1832,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naz II, 1768-1835),油彩畫布,1832,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他的風格可謂典型的畢德麥爾(Biedermeier)風格。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至1848年歐洲爆發革命為止,中歐與北歐地區的社會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文化表現上,也浮現一種新的品味,這個由新古典主義轉化過來,並和浪漫主義相互依存的文化現象,被稱為畢德麥爾風格。這個名稱來自1860年代慕尼黑一份諷刺週刊中虛構人物的名字,最後成了這個特殊文化風格的代名詞。畢德麥爾一詞,可以直譯為「平民百姓」,也因此體現了一種新的中產階級文化,強調實用,凸顯自然之美,在藝術與工藝表現上,捨棄了繁複的裝飾,展現簡潔的力量。

畢德麥爾風格的肖像藝術,也因對象的改變,出現新的表現方式。過去的王室貴族,被新興的中產階級取代,人物樸實,衣著由奢入簡,日常的生活場景成為主軸,室內裝飾一反十八世紀的華麗取向,追求優雅恬靜。從阿莫林的作品來觀察,就算是為王室貴族繪製的作品,他也以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風格。除了一些必須體現王室尊貴氣質的作品外,他創造一種新的肖像表現手法。

在故宮的《阿爾卑斯皇冠:列支敦士登秘藏瑰寶展》中,可以見到來自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王室收藏的精彩作品,其中亦有多幅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的肖像作品,都出自他創作的黃金時期(1830-1850),在清楚的輪廓外,亦見到他豐富迷人的色彩經營。其中一幅《戴草帽的女孩》,可以想像一下這位畫家的身價。列支敦士登王室在2008年以高達六千萬台幣的價格在維也納的拍賣會中收購了這幅作品。

閱讀中的女孩,油彩畫布,1834。

閱讀中的女孩,油彩畫布,1834。

綺夢失神(Lost in Her Dreams),油彩畫布,1835,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綺夢失神(Lost in Her Dreams),油彩畫布,1835,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卡洛琳‧史提弗-艾卡拉德(Karoline Stiffel-Ecalard)肖像,油彩畫布。

卡洛琳‧史提弗-艾卡拉德(Karoline Stiffel-Ecalard)肖像,油彩畫布。

東方少女,油彩畫布,1838,克里夫蘭美術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東方少女,油彩畫布,1838,克里夫蘭美術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兩歲的列支敦士登公主瑪麗‧法蘭切斯卡(Marie Franziska von Liechtenstein, 1834-1909),油彩紙板,1836,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兩歲的列支敦士登公主瑪麗‧法蘭切斯卡(Marie Franziska von Liechtenstein, 1834-1909),油彩紙板,1836,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戴草帽的女孩,油彩畫布,1835年,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戴草帽的女孩,油彩畫布,1835年,列支敦士登美術館。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