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版大概是現在社會中,使用最廣的版畫形制。今日我們閱讀的書籍、報紙、雜誌等,幾乎都是平版的產物。平版的概念來自十八世紀末發明的石版技法,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在平面上構成畫面。版畫家利用油脂類的塗料,如蠟筆或油墨在石版石材上描繪畫面,然後以水打溼版面。由於水和油墨相互排斥,畫面部份便沒有水停留,接著上色施彩,這些油性的顏料和畫面部份的油性塗料可以相容,使得畫面部份保有油性顏料。至於版面潮溼的部份抵制顏料,在擦拭清理版面時,可以輕易將潮濕部份的顏料抹去,最後在壓印版面時,只有畫面部份的顏料印到「載體」上。隨著技術文明的發展,平版不再限於使用石材,而出現金屬及化學加工的版面。這些版面具有展延性,可以作成滾筒版,使得印製更加快速方便。

德人塞內費勒德(Alois Senefelder, 1771-1834)在一七九五年以其發明的石版技法印製了一百二十份樂譜,並立即賣給樂商一百份,生意不惡。但是隨後在印製其他樂譜時,發現傳統的印製機不能承擔石版印製的工作,塞內費勒德於是自行建造了石版印製機,石版印刷的歷史於焉展開。石版起初用來印製樂譜與其上的文字,並非直接為造型藝術開發的技法。直到塞內費勒德受到友人的啟發,才將石版應用在圖稿作品的印製上。石版印刷的優點及運用範圍逐漸為人所識,接著很快便在歐洲發展起來。十九世紀中,在出版業者及藝術家的共同開發下,石版技法成為廣為運用的印刷媒體及傑出的藝術語言。石版在這初期發展階段也被運用到複製名家畫作上,除了慕尼黑外,德國其他城市也以石版出版相似的繪畫圖冊。複製畫作成為石版的主要運用範圍。石版的藝術表現要到法國的浪漫主義畫家手上,才真正開花結果。

雖然在一八○二年,塞內費勒德已在巴黎設立石版作坊,但卻未能贏得巴黎藝術家們的重視。反倒是拿破崙的官員在停留德國期間,前往慕尼黑親自研習這一版畫新技法的表現語言,並在回到巴黎後成立自己的作坊,使得石版的研習創作成為當時法國上層人士的新寵。拉斯特利侯爵(Charles de Lasteyrie, 1759-1849)在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一四年多次前往慕尼黑學習版畫技法。一八一六年在巴黎開設作坊,逐漸引起巴黎藝術家們對石版的興趣。由於藝術家可以直接在石版上親手繪製圖稿,不像傳統的版畫技法需要額外的圖稿刻繪藝匠。在石版上,藝術家只以畫筆沾染油性顏料或使用石版專用的蠟筆,便可以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地直接作畫,而且可以藉此達成不同效果,有細膩的及粗獷的筆觸,有豐富的中間過渡色調。這種直接簡潔而且效果豐富的技法,和浪漫主義畫家的活潑氣質十分相近。

此外,石版的製作快速,印量亦因石版不易磨損的特質而增加,使得當時的出版事業起了突破性的變革。十九世紀的思想、社會與技術的發展,也因石版受惠甚多。石版一方面提供藝術家們表現藝術理念的機會,一方面也運用到報章雜誌的印刷上,使得當時歐洲社會在工業革命及民主思潮出現後的紛紜百態,有了更加清晰的面貌。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