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刻、粉筆效果、細點效果及粉末腐蝕法等技法出現並發展完備後,彩色銅版的印製才趨實現。由於上述幾種技法解決版畫表現塊狀面積的問題,使得上色的工續簡便,而且穩定,印製彩色繪畫的嘗試,不再過於困難。

許多創作彩色銅版的傑出版畫家,都有各自的專長及偏好,其中多數版畫家以粉筆效果技法及細點效果從事彩色銅版的創作。迪瑪托(Gilles Demarteau, 1722-1776)即以多張印版,運用粉筆效果技法印製彩色版畫,並在當時大行其道,享有「版畫之王」的美譽。

迪瑪托,複刻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裸體》,彩色銅版粉筆技法(colour crayon manner),約十八世紀後半葉。

迪瑪托,複刻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裸體》,彩色銅版粉筆技法(colour crayon manner),約十八世紀後半葉。

迪瑪托的學生波內(Louis Marin Bonnet, 1743-1793)在壓印之際運用白色,加深作品的美感,同時也運用金色表現繁麗的畫框。

波內,複刻布雪《花神頭像》,彩色銅版粉筆技法(colour crayon manner),八張印版,1769年。

波內,複刻布雪《花神頭像》,彩色銅版粉筆技法(colour crayon manner),八張印版,1769年。

傑尼內(Jean Francois Janinet, 1752-1814)結合粉末腐蝕法、磨刻法及粉筆效果技法創作彩色版畫。

傑尼內,複刻尼可拉斯.拉弗倫斯(Nicolas Lavreince, 1737-1807)《閨房裡的信》,彩色銅版,約1786。

傑尼內,複刻尼可拉斯.拉弗倫斯(Nicolas Lavreince, 1737-1807)《閨房裡的信》,彩色銅版,約1786。 推薦閱讀:十八世紀洛可可彩色銅版精品:閨房裡的信

《閨房裡的信》局部一,背景透過磨刻技法,藍衣女子的衣裙透過粉末腐蝕法,白衣少女的衣裙則可見到粉筆技法的痕跡。

《閨房裡的信》局部一,背景透過磨刻技法,藍衣女子的衣裙透過粉末腐蝕法,白衣少女的衣裙則可見到粉筆技法的痕跡。

《閨房裡的信》局部二,法國洛可可的室內家具,路易十六的風格已經浮現。

《閨房裡的信》局部二,法國洛可可的室內家具,路易十六的風格已經浮現。

傑尼內,複刻尼可拉斯.拉弗倫斯《閨房》,彩色銅版,1786。這幅版畫作品,以法國女性的閨房意趣為主,在私密的閨房空間裡,兩位少女在鏡前羅衫輕解,狀似沈浸於分享彼此身體的秘密與保養心得。後方半開的抽屜、前後座椅上擱置的外衣、座椅下方擺放的衣帽盒等,可見巴黎時尚社會對梳妝與美貌的重視與嚮往。藝術家細密的心思與手法,表現在女主角純白,卻仍顯華麗的衣著與高級衣料的掌握,友人頭上華麗而逼真的羽絨帽,也將畫面妝點得更加協調。梳妝台上同時配置了女性梳妝不可或缺的工具——鏡子、梳子、香水與粉撲,搭配著室內曲線典雅的法式家具,點綴出雍容華貴的氛圍。兩位女性輕鬆陶醉、彼此心領神會的面部表情,充分展現出畫家在畫面上的敘事功力,版畫家傑尼內更以高超的手法,結合數種彩色銅版技法,如細點技法、粉末腐蝕法…等,在忠實呈現原作風格與佈局下,為複刻作品增添不同的精緻效果。

傑尼內,複刻尼可拉斯.拉弗倫斯《閨房》,彩色銅版,1786。這幅版畫作品,以法國女性的閨房意趣為主,在私密的閨房空間裡,兩位少女在鏡前羅衫輕解,狀似沈浸於分享彼此身體的秘密與保養心得。後方半開的抽屜、前後座椅上擱置的外衣、座椅下方擺放的衣帽盒等,可見巴黎時尚社會對梳妝與美貌的重視與嚮往。藝術家細密的心思與手法,表現在女主角純白,卻仍顯華麗的衣著與高級衣料的掌握,友人頭上華麗而逼真的羽絨帽,也將畫面妝點得更加協調。梳妝台上同時配置了女性梳妝不可或缺的工具——鏡子、梳子、香水與粉撲,搭配著室內曲線典雅的法式家具,點綴出雍容華貴的氛圍。兩位女性輕鬆陶醉、彼此心領神會的面部表情,充分展現出畫家在畫面上的敘事功力,版畫家傑尼內更以高超的手法,結合數種彩色銅版技法,如細點技法、粉末腐蝕法…等,在忠實呈現原作風格與佈局下,為複刻作品增添不同的精緻效果。

《閨房》局部一。

《閨房》局部一。

《閨房》局部二。

《閨房》局部二。

德斯庫逖(Charles Melchior Descourtis, 1753-1820)則以較為傳統的蝕刻及直刻技法,結合新出的粉末腐蝕法進行創作,代表作品為《鄉間的婚禮》。

德斯庫逖,《鄉間的婚禮》,彩色粉末腐蝕法,1790年代。

德斯庫逖,《鄉間的婚禮》,彩色粉末腐蝕法,1790年代。

德斯庫逖,《愛的驚嚇》,彩色粉末腐蝕法,1790年代。

德斯庫逖,《愛的驚嚇》,彩色粉末腐蝕法,1790年代。

法國洛可可彩色銅版藝術的最後一位大師當推德布庫(Louis Philibert Debucourt, 1755-1832),他幾乎運用及結合了當時的彩色銅版技法,他的代表作品首推一七九二年的《盛裝的漫步》,這件作品呈現出盛裝的貴族男女在園間空地冶宴歡樂的場景。畫面中由於人物眾多,增加了印製的困難度,然而德布庫在這件作品中,透過豐富的色調,以及對畫面不同筆觸的控制,造成宛如繪製出來的效果。這件作品出現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革命的擴大與加劇,法國貴族階級已難再有如同畫面中的閒情逸致。此類精緻的彩色銅版也隨著貴族階級的瓦解,而壽終正寢。

德布庫,《盛裝的漫步》(La Promenade Publique), 彩色銅版,1792。

德布庫,《盛裝的漫步》(La Promenade Publique), 彩色銅版,1792。

德布庫,《新娘小步舞曲》,彩色銅版,1786。

德布庫,《新娘小步舞曲》,彩色銅版,1786。

革命之後的彩色銅版,製作工序簡單,或者直接以手工上彩完成作品,質量與藝術價值無法與全盛期的彩色銅版相提並論。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