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版畫技藝的最大成就,當推彩色銅版的出現,這種技法不僅主導了之後彩色版畫的發展,其理論基礎也影響了未來的現代印刷。十五世紀中,即出現了以手繪上彩的方式,在木刻作品中取得類似繪畫的彩色效果。十六世紀初出現的明暗木刻法,已具備彩色印刷的雛形,然而,由於創作概念停留在單色色調的重複壓印上,而未走向日本浮世繪彩色木刻的發展道路。
林布蘭特的好友齋格斯(H. Seghers, 1589-1645)在十六世紀才算開始嘗試印製彩色的銅版作品,但依然不脫手繪上彩的範疇。由於銅版直刻與蝕刻皆以線條為畫面構成的主要成份,不符合表現色彩時所要求的平面結構。在十七世紀時,出現在銅版線條上直接上色的技法,但由於十分繁複耗工,而且每件印張的效果皆不完全相同,不能符合版畫複製的目的。直到十八世紀出現新的銅版技法,在銅版上以面的方式替代線條刻鑿的方式,彩色銅版的基本條件才算具備。
定義嚴格的彩色銅版,在於運用多張印版重複壓印,以求作品保持相同效果。這種運用多張印版的方式,因為色彩的關係,又分兩路發展。勒布隆(Jacob Christoph Le Blon, 1667-1741)受到牛頓學說的影響,將所有色彩還原成紅、黃、藍三個基本色,並透過這三個基本色不同方式的組合,取得其他色彩。例如三色相合得出黑色,三色皆缺則成白色。
1720年左右,勒布隆在英國停留,受到牛頓的啟發而發展出他的印刷概念。1737年,他到巴黎,開始試驗印製彩色銅版。他先將三個基本色敷在三張早以磨刻(美柔汀銅版)處理過的印版上,然後加以重疊壓印。經由三個基本色的混合,造成畫面所需的色彩。這個印刷原理與今日印刷機器套印的原理相同。然而,在當時要以手工製作分色,將三個基本色的多寡稀薄分配準確,藉以完成畫面,卻是相當棘手。由於此法在手工分色上具有難以克服的困難,因而印製出來的效果並不完全令人滿意。
後來廣被接受的彩色銅版製作方式,也是運用多張印版重複壓印。不過版面上的色彩,則盡量與畫面上最後呈現出來的色彩一致,避開分色的問題。一般而言,一種顏色佔用一塊版面,不過也可運用套色的方式,達成混合色,減少版面的使用,相較之下,可以維持理想的色彩效果。然而,此法也存在技術上的難題,即所謂的套準問題。由於往往運用多張印版(有的版畫家甚至用到九張印版),套準的問題也因印版的增加而加大。一般而言,版畫家會在印版畫面的框線或文字部份,作上記號,使得印版不會在套印時出現誤差。然而,誤差仍然存在,畫面色彩銜接部分便出現混色或留白現象,但只要不影響整體效果,印品便不會作廢。不僅印版套準會影響套色出現誤差,甚至紙張的濕度差別,導致紙張伸縮程度的不同,也使得印製過程常出紕漏。因而完美無缺的彩色銅版作品,不只是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也是高度的工藝結晶,難怪在當時市場上會有千金難求的現象。
除了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在英國大行其道的磨刻技法(美柔汀銅版)外,還有法國人佛蘭斯瓦(Jean Charles François, 1717-1769)所發明的粉筆效果技法,利用佈滿小型鋸齒的球狀刻刀在蝕刻版面刮鑿,模仿鉛筆及粉彩筆的素描效果,也是以面的表現來處理畫面的構成,而非經營線條。當這種技法與彩色銅版結合起來,便出現賞心悅目,宛如繪畫的版畫作品了。

Jean-Baptiste Huet/ Louis-Marin Bonnet,愛神向忠誠女神獻上祭品(Offrande présenté par l’Amour à la Fidélité),彩色銅版粉筆技法(colour crayon manner),約1760/70。
十八世紀時,許多從事彩色銅版創作的傑出版畫家,都有各自的專長及偏好。其中多數都以粉筆效果及細點效果從事創作。有「版畫之王」美譽的迪瑪托(Gilles Demarteau, 1722-1776),其學生波內(Louis-Marin Bonnet, 1736 – 1793)的作品,往往比原作更加傳神,而為識者競相收藏。這張名為《愛神向忠誠女神獻上祭品》的作品,便有青出於藍的味道,原為長於動物與田園風光的法國畫家伍艾(Jean-Baptiste Huet, 1745 – 1811)的作品。他受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影響甚深,在波內以彩色銅版粉筆技法複製的這張版畫中,三名忠誠女神的神態,和布雪作品中的女人(波內亦以複製布雪的作品聞名),相去不遠,在甜美婉約中,帶著輕盈的情色意味。這幅作品是十八世紀法國典型的風華風格(Galante),對愛神而言,忠貞的愛情最為珍貴,因此他們在這獻上花環和果物等,討好忠誠女神,但卻仍流露出一絲放蕩綺想。淡雅的顏色與高超的銅版技法,讓這張版畫彷彿一幅粉彩描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