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請私訊。

作者:不詳

名稱:發現摩西(Finding of Moses)。

署名:無。

年代:十九世紀上半葉。

技法:油彩畫布。

尺寸:95 x 76 cm。(PA 075)

這幅無名氏的作品,可謂典型的德國拿撒勒畫派(Nazarene)作品。拿撒勒畫派源於1809年,由六位就讀維也納美院,理念相同的學生創立的藝術團體–聖路加兄弟會(Lukasbund, the brotherhood of St Luke)。聖路加是中古與文藝復興時期工匠的保護聖者。1810年,由於法國入侵維也納,兄弟會中四位成員前往羅馬,分別是奧佛貝克(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 1789-1869)、弗爾(Franz Pforr, 1788-1812)、馮格(Ludwig Vogel, 1788–1879)、霍廷格(Johann Konrad Hottinger, 1788-1828)。在羅馬時,他們住在一座廢棄的修道院,過著宛如修士的生活—留長髮、穿寬鬆的衣袍、睡在狹窄的地方、吃得很少,因此贏得了這個消遣他們的稱號–「拿撒勒畫派」。稍後,這個團體又有其他的藝術家陸續加入,如:馮‧柯里奧斯(Peter von Cornelius, 1783-1867)、貝加士(Karl Begas, 1794-1854)、希諾爾(Julius Schnorr, 1795-1872)。1830年,所有的成員返回德國,獨留奧佛貝克,團體因此解散。然而,其中許多的成員返回德國後,都成為德國美院深具影響力的老師。

DSC00057

該團體的成立宗旨,在於反抗新古典主義和學院系統的藝術教育,他們提倡精神的價值,意圖恢復中世紀精神,同時提倡藝術為宗教服務的思想。拿撒勒畫派推崇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特別是拉菲爾(Raffelo Santi, 1483-1520)與德國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他們同時也受德國文學前輩的影響,如德國浪漫主義奠基者之一的瓦肯洛德(Wilhelm Heinrich Wackenroder, 1773-1798)的散文作品《一名藝術愛好修士的澎湃之心》(Herzensergiessungen eines kunstliebenden Klosterbruders)。

透過欣賞拉菲爾的作品,可以很快了解在浪漫主義潮流中,這張典型拿撒勒畫派《發現摩西》的特色。拉菲爾的《聖母子與施洗約翰》(Madonna with the Christ Child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1506),背景風景透過水平構圖,分界線落在畫面三分之二處,淡藍色緩緩消逝在遠方,至於人物的穩定三角構圖安排與近景植物的鋪陳手法,都可在《發現摩西》這張畫中找到。同樣,這位無名氏畫家也挪用了拉菲爾的《水神卡拉蒂》(The Triumph of Galatea, 1512)及《西斯汀聖母》(Sistine Madonna, 1513-1514)中水神卡拉蒂的側頭張望與聖女低頭審視的動作,至於衣袍的縐褶與隨風飄動的戲劇感、純粹色彩的使用,都見證了拉菲爾在拿撒勒畫派畫家中的地位。 

拉菲爾的《聖母子與施洗約翰》(Madonna with the Christ Child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1506)

《聖母子與施洗約翰》(Madonna with the Christ Child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1506)

拉菲爾的《水神卡拉蒂》(The Triumph of Galatea, 1512)

《水神卡拉蒂》(The Triumph of Galatea, 1512)

《西斯汀聖母》(Sistine Madonna, 1513-1514)

《西斯汀聖母》(Sistine Madonna, 1513-1514)

拿撒勒畫派認為學院推崇古典型式,教授一定的繪畫法則與技巧,訓練出來的,只是技巧良好的模仿大師,不見個人創意。因此,他們的作品回歸簡單與真誠的精神,背棄學院規則,使用自律的色彩與線條,將個人精神投射於作品中。在過去的藝術史中,這個畫派的影響力少被提及與討論,因為和同時期的其他畫派相比,拿撒勒畫派的構圖規整嚴謹,色彩平穩均衡,不是當時的時代寵兒。然而,這種與眾不同的表現,在今日看來,可說是十九世紀末前衛畫派(avant-garde)的先鋒,追求真誠的藝術表現,啟發個人靈感,在現代看來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可謂創舉。雖然,這個藝術團體的存在時間不長,但它卻對英國和法國的畫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著名的有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s)和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這張畫描繪的是舊約聖經《出埃及記》中關於摩西的故事。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到埃及定居,經過幾個世代,以色列人更加茁壯、富裕,甚至超過埃及住民。埃及法老為了抑止以色列人口繼續繁衍,頒佈新的法令,凡以色列人生的男孩一律處死。摩西家人捨不得殺死孩子,便偷偷養他三個月,直到事情不能再隱藏下去,家人只好將放在蒲草箱中後,棄在尼羅河畔的蘆葦叢內。摩西的姊姊米利暗守在箱子附近,巧遇埃及法老女兒在河邊沐浴。公主僕人從水中撈起了箱子,發現俊美的摩西,決定收養這位以色列的孩子,緊隨摩西的米利暗,自告奮勇要為埃及公主尋找奶媽,實際上,正是摩西的母親。摩西之意,便是水中拾得。他長大後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最終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建立以色列國。從聖經中取材的繪畫主題,說明拿撒勒畫派強調藝術唯一用途在於見證信仰的重要。

畫中五位柔美的女性,環繞著中間的嬰孩,他們相異的姿態,各自述說著個人對水中拾得孩子的見解,也許有的認為收養以色列嬰孩是不智之舉,也許有的認孩子生來俊美,長大後會有一番作為,而鼓勵埃及公主留下他。在這關鍵的時刻,左後方樹叢中出現一名打扮相對樸素平凡的女子,應是摩西的姊姊,在她巧言說服下,公主最終決定收養嬰孩。畫家描繪的正是這一瞬間的影像,觀者透過凝視畫中人物的動作,彷彿也在現場參與討論一般。畫中運用單純鮮豔的色彩,卻不誇耀,整幅畫作瀰漫簡約與雋永,讓人一再回望、細看。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

 →延伸閱讀:宗教作為一種改革:拿撒勒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