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0.-

作者:奧地利維也納窯廠(Porzellanmanufaktur Augarten)
名稱:雙蛇把手風景花卉咖啡杯。
署名:托碟底維也納窯藍色釉下彩盾形落款。
技法:白瓷描金彩繪。
年代:1753-1783年。
尺寸:杯高8 cm,碟直徑13.9 cm。(PORN 005)
維也納窯廠(Porzellanmanufaktur Augarten)是歐洲繼麥森(Meissener Porzellan)之後的第二座瓷窯廠(1717年成立),窯廠位於維也納奧佳登堡(Schloss Augarten)中。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維也納窯廠的產品可和麥森與寧芬堡(Nymphenburg)等量齊觀,可說奧匈帝國與現代奧地利最佳的瓷器。窯廠1717年成立後,經歷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畢德麥爾等風格,1864年,由於不敵外界競爭,而因財務危機閉窯。1923年,繼續以維也納窯的名義復窯生產,並和許多藝術家合作,生產各類精緻瓷器。

1710年,麥森開始生產被稱為「白色黃金」的瓷器後,受人矚目,也引起各方覬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 1685-1740)的大臣杜帕奎爾(Claudius Innocentius Du Paquier, ?- 1751)迷戀瓷器,據傳曾從中國傳教士手中獲取關於中國瓷器的製作方法與工藝,但未臻成功。在麥森燒製出硬瓷後,他便買通當時麥森的工藝師,挖角到維也納,向查理六世申請在維也納獨家銷售瓷器的特許。這座歐洲第二座瓷窯開始生產,初期工人十人。
不過,由於沒有較佳的高嶺土,未順利製造出瓷器,杜帕奎爾再次施展商業間諜手腕,從麥森瓷器的創始人波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1682 – 1719) 助手處取得製瓷配方,1719年,終於生產出第一批硬瓷。只是,這並未為杜帕奎爾帶來利潤,那些來自麥森的工藝師不是遠走義大利發展,便是回到麥森,還順道帶走杜帕奎爾請來的優秀畫師賀洛德(Johann Gregor Horoldt, 1696-1775)。這位畫師在麥森開創了一個新的賀洛德世代,引領一股東方風潮。

由於不像麥森有薩克森國王贊助支持,杜帕奎爾不僅要自己籌措資金,還要想方設法經營,最後陷入財務危機。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他的女兒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 1717 – 1780)繼位。到了1744年,杜帕奎爾25年的特許經營權時限到了,亦無意繼續經營,最終將瓷窯廠賣給女王。維也納窯廠遂從私營企業,變成王室直營,自此進入維也納皇家瓷窯的時代。 泰瑞莎女王一改之前混亂的商標,維也納窯廠有了統一的底款,可以看出女皇懂得品牌,亦大力扶植,於是藍色釉下盾形商標成為窯廠標誌。同時,女皇擴建窯廠,從麥森(Meissen)窯廠挖來不少人才,豐富產品設計,禮聘雕塑家設計瓷偶。為了保護窯廠,對帝國以外的進口瓷器加增60%的關稅,同時從匈牙利引進更加優質的高嶺土。自此,窯廠業務蒸蒸日上,從業人員由原本草創的10人,增至300多人。此期窯廠產品風格多為洛可可與新古典風。

這客瓷杯造型別緻,除了杯子有三足獸腳外,也在把手設計上,採用雙蛇纏繞的誇飾做法,瀰漫著濃濃的洛可可風格。描金部份的螺旋樣花飾、杯體與托碟的彩繪,都是當時洛可可流行的處理手法,黃色的釉胎更是維也納窯當時偏愛的色彩。開光中的風景仍保留著部分杜帕奎爾的風情。維也納窯從1783年底開始使用刻凹數字來標示製作年代(可參考:瓷器的年代:從一客瓷杯說起),但這客瓷杯並無這樣的刻凹數字,因此應是1783年之前的出廠之物。


再從咖啡傳入歐洲的歷史來看,也許可以為這客杯子做出更精確的斷代。咖啡大約是在十七世紀傳入歐洲,當時,喝咖啡的器皿,仍以阿拉伯地區的杯子樣式為主,那多是沒有杯把的杯子,杯子上緣開口較底部大,接近碗的樣子,有的有蓋子,而且沒有托碟。到了十八世紀,托碟出現,起初,這是用來讓咖啡冷卻用,將裝在杯子中的咖啡到至碟中飲用,以免燙口。這種奇怪的風俗,很快便被淘汰,但今天仍有廚師在品嚐熱湯時,會將部分湯汁舀入小碟中試味道,便是源自這種避免燙口的做法。

隨著歐洲的瓷窯在各地興起,瓷器的潔白胎體與保溫特性,適合保存烘托咖啡的香氣,終於導致新的創新。據傳,瑋緻活(Wedgwood)「發明」了咖啡杯,也就是我們今天習慣的咖啡杯樣式,帶有碟子的有把杯子,比啤酒杯小巧,多是瓷器,當時還配上各種圖案花飾,並在造型上巧思互現。瑋緻活於1753年創立,因此現代的咖啡杯造型應該晚於這個年代。我們這客雙蛇把手風景花卉咖啡杯,自然不會早於175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