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柏林皇家瓷窯廠(Berlin KPM)
名稱:哈勒(Halle)造型瓷杯。
署名:杯盤底藍色釉下權杖標誌及紅色帝國蘋果落款,另有城堡標誌及畫師編號84/ 116。
技法:白瓷描金。
年代:1930年代。
尺寸:杯高5cm/ 直徑7 cm/ 含手把9 cm,碟直徑13 cm。(PORN 004)
1763年,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創立皇家瓷窯廠KPM (Ko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它是專門為皇室、宮廷量身訂做的瓷工坊。在東西德合併前,KPM是西德的國營瓷工坊,與當時的東德國營瓷工坊麥森(Meissen)雙方有相互比拼的味道。產品除了熱銷全世界,德國外交使節館也常把KPM瓷器送給邦交國家。在當時,知名度遠超過麥森。
在長達250多年的歷史中,柏林皇家瓷窯廠經歷了不同的時代風格,亦以官窯的身份,引領時尚。到了1930年代,KPM新上任的總監,試圖打造全新的產品,要讓窯廠的設計從原本古典的形式,轉換成當代的設計,讓瓷器可以符合新的建築空間,適用較簡約的現代家具。因此KPM與當時在哈勒(Halle)市立應用美術大學(Kunstgewerbeschule Burg Giebichenstein)的陶瓷系主任瑪格麗特・弗利德蘭德(Marguerite Friedlaender, 1896-1985)合作,設計出這款簡約又有內涵的杯盤。

這位女工藝師弗利德蘭德,其實體現著當時的新設計風尚。她的故鄉在法國里昂,父親是德裔法國人,而母親來自英國。她起初在柏林藝術大學學習繪畫與雕塑,1919年,她進入剛成立的國立包浩斯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的陶藝班。這所對現代建築影響深遠的學院,已非單純的學校,而是成為一種新的建築流派與風格的代表,強調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的合一,甚至跨界,在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都有傲人的表現。

弗利德蘭德在包浩斯既學到堅實的古典陶藝技法,亦在造型的思考上,逐步找到自己的風格。1925年,她離開遷往德紹(Dessau)的包浩斯,成為哈勒市立應用美術大學陶瓷系的主任。這所學校位於城內吉比森史坦城堡(Burg Giebichenstein)的下方,因而被暱稱為城堡(Burg),為德國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大學。也在這個時期,她和柏林皇家窯廠合作,設計出被稱為哈勒造型的餐具組,也就是我們這款瓷杯的基礎樣子。其現代流線的造型,搭配上當時已在柏林皇家窯廠任職的雕塑家與設計師楚德・佩特里(Trude Petri, 1906-1998)簡潔的描金平行線條,讓人想起瓷器拉胚時的旋轉風情。然而,這場設計風潮,隨著1933年希特勒上台,告一段落。包浩斯在這年關閉,而弗利德蘭德也在這年被迫辭去她在大學的系主任職位,最後遠赴美國加州避難,並在該地定居,成為知名的陶藝師。


這客瓷杯見證了德國1920至1930年新工藝思潮的風貌。包浩斯的高材生弗利德蘭德在1930年完成設計草圖,然而她並未完全依循包浩斯偏向工業設計的理念,而是在其中融入傳統工藝的精神。透過這個哈勒餐具組,弗利德蘭德為瓷器設計奠下新的標竿,現代造型的瓷器終於成為新的實際,1933年之前,她已完成十種不同餐具組設計。這客哈勒瓷杯,看似簡單,卻展現劃時代的意義。KPM磁窯廠以不妥協的精神製造這客杯子,胎體純淨,杯盤底皆有畫師的編號,也有代表物件的圖樣與花飾,為KPM專用畫師親手製作的紅色帝國蘋果。更為重要,且能標示其製造日期關鍵的,便是那個簡約的城堡圖案,說明是由當時仍為哈勒市立應用美術大學系主任的弗利德蘭德親手督造的。之後生產或複刻的版本,便沒有城堡圖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