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拉德・杜(Gerard Dou, 1613-1675)是林布蘭特的學生,這張【閱讀中的老婦】算是他出師後的作品之一,可以看出林布蘭特的光影,但是,他的筆法細膩精緻,追求質感,和他老師的粗獷隨意,落差不小。這種近乎工筆的技法,成為他的個人招牌,在當時市場上,為人追捧。從她1665年左右的【彈小鍵琴的女人】畫作,應可理解他受歡迎的程度。然而,因為畫工過於精細,往往模特兒不耐久坐,因而後期他的肖像畫數量不多。

看來,畫面中的老婦頗有耐心,能夠忍受畫家的調度。傑拉德・杜對老婦的手上與臉上的皺紋,以苛求的方式描繪,彷彿拿著刻刀一一琢磨。厚重的絨毛袍子與上面的毛皮及老婦頭上的毛皮帽,也是一筆筆細細經營。好在,他沒有把那本書中的內文字母徹底還原,不然不就是一幅現在的照像寫實作品了。
從老婦的打扮來看,應是富裕人家,從她閱讀的聖經章節來看,或許透露出她內心的某種期盼。那是路加福音第十九章開頭的章節,講述在耶利哥城的一位財主撒該,想看來訪該城的耶穌,卻因人多而看不見,便爬上樹。耶穌見到他的用心,就說會到他家中下榻。撒該是當時羅馬人的稅吏長,在當時以色列人眼中,是位罪人,但耶穌知道他的誠實與扶弱濟貧,對別人眼中失喪的人,耶穌會來尋找與拯救。
十七世紀初的荷蘭,正處於轉變之中,也正在迎來他們的黃金時代。1568年開始的獨立戰爭,還要八十年才告一段落。這場戰爭改變了荷蘭的社會結構,宗教難民湧入,儘管仍有衝突,但寬容的意識逐漸佔據上風。至於社會地位的衡量,不再取決出身,而是收入,階級流動較歐洲其他地區來得活潑。這幅1630年代完成的作品,某種程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老婦人的衣著雖然昂貴,卻不奢華,反顯低調,這正符合喀爾文教派的樸實教誨,從她認同聖經中的撒該來看,她應該不是出身傳統的貴族世家,而是新興的商人階層。荷蘭此期貿易積累出來的財富,投入許多領域,藝術、文學、科學與慈善事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從這角度來看,【閱讀中的老婦】不單只是單純的閱讀,反而展現當時荷蘭人對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