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0.-
作者:Johann Gottfried Steffan (1815-1905)/ Karl Ludwig Lincke (1822 – 1886)
名稱:【錫永的隆河谷地】(Rhonethal bei Sion/ Údulí Rodanské u Sedunu)
署名:J. G. Steffan, München pinx./ L. Lincke, Berlin, scuipsit/ den Mitglieder des Kunstvereins für Böhmen in Prag。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1881。
尺寸:畫面 54,5 x 75,5 cm。(P K-069)
十九世紀中葉後,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隨著社會的現實變化,逐漸走出以人物形象為主的理想風景構圖,轉而鋪陳可以全力渲染的可見自然景觀,而在同時,地域特徵愈趨明顯。我們這張蝕刻作品,便是以當時瑞士著名的風景畫家約翰・史特芬(Johann Gottfried Steffan, 1815-1905)油畫作品【錫永的隆河谷地】為圖稿複刻而成,由布拉格的波西米亞藝術協會發行,以年度限量方式提供給協會的成員收藏,採用幾乎等同原作的尺寸刻製,因此畫面說明使用德文與捷克文雙語。

約翰・史特芬在自己的家鄉韋登斯維爾(Wädenswil)原是繪製石版的學徒,1833年前往南德慕尼黑深造,進入慕尼黑美術學院,受教於掀起拿撒勒畫派運動的著名畫家彼得·馮·柯內留斯(Peter von Conelius, 1784-1867),亦是當時美院的院長。不過,受到另一位活躍於慕尼黑的畫家卡爾・羅特曼(Carl Anton Joseph Rottmann, 1797 – 1850) 的影響,他轉而致力創作偏向寫實的風景繪畫。史特芬的工作室成了慕尼黑瑞士藝術家的聚會中心,瑞士知名的象徵主義藝術家勃克林(Arnold Böcklin, 1827-1901)也在他的工作室中一起創作。他常出遊採景,多以瑞士與南德阿爾卑斯山區為主,德奧邊境的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為其偏愛的地點之一。

約翰・史特芬的畫作中多是崇山峻嶺,瀰漫著崇偉與聖潔的氣氛,這種理想風景成了他所屬的慕尼黑畫派的特徵。在這幅【錫永的隆河谷地】中,一道石拱橋橫跨谷地,涓涓細流穿過山谷,由遠至近,進入畫面前景,兩岸的牛群或立或臥,牧人站立在河岸樹蔭處,似乎眺望著遠處的山景,另外綠蔭深處,有位女子坐在石上,她的身份我們不好判斷。遠處的山顛上,矗立著錫永的地標:陶魯比永城堡 (Château de Tourbillon)。1788年,這座城堡毀於一場大火。城堡遺址位於錫永城市最高處的岩石頂部,需要攀登陡峭的台階才能抵達。由於畫家選擇錫永城外的河谷景致,因此無法見到山顛另一處的錫永城與另一個地標:瓦萊里聖母聖殿(Basilique de Valère)。然而,河谷中的樹叢與淙淙溪水,沐浴在陽光下,反而勾勒出一幅恬靜的世外桃源景象。

製作此幅蝕刻版畫的藝術家卡爾・林克(Karl Ludwig Lincke, 1822 – 1886),也是一位浪漫主義風景畫家,並長於銅版直刻與蝕刻。他出身柏林美術學院,專攻版畫,後亦旁及風景油畫,曾走訪德國、瑞士、丹麥、瑞典與義大利。在這幅版畫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到他高超的蝕刻技法,還原原作中的各個細節,並賦予豐富的光影,為一張不可多得的版畫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