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0.-
作者:Jacob GAUERMANN (1773 – 1843)
名稱:【有閱讀哲人的大幅崇偉風景】(Die grosse heroische Landschaft mit den beiden lesenden Philosophen)
署名:無,藝術家署名前的試印版。Andresen I/ III。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1806。
尺寸:畫面 32.5 x 47/ 紙面 40 x 51 cm。(P K-068)
介紹這件蝕刻版畫作品【有閱讀哲人的大幅崇偉風景】前,要先了解一下維也納的風景藝術發展脈絡。維也納是歐洲的文藝重鎮,過去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府,皇帝行宮所在,自然是人文薈萃之處。1692年,維也納美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成立,汲取的多是來自西歐的藝術,以古典的理論為準則。在1767年,韋羅特(Franz Edmund Weirotter, 1733-1771)成為美院的教授,也首度將風景畫引入課程中。他曾在巴黎學習,受當時法國的品味薰陶,偏愛十七世紀的荷蘭藝術。之後,布蘭德(Johann Christian Brand, 1722-1795)接任他的位置,雖然他繪製維也納近郊的景色,也將大塊自然置入畫面的中心,但整體的表現方式仍不脫荷蘭的風味。他的學生馬丁·馮·莫利托(Martin von Molitor, 1759-1812),一樣踵隨前輩的腳步,運用典型荷蘭及法蘭德斯地區的森林及樹林景致入畫,而實際的地景則源自多瑙河地區的維也納森林。
嚴格來說,刻製這張蝕刻版畫的藝術家雅各布·高爾曼(Jakob Gauermann, 1773 – 1843),雖被歸入維也納風景畫派,卻不是出身維也納美院。他的故鄉在南德伍騰堡州的歐分根(Oeffigen),父親是當地的木匠,13歲時,母親去世後,被送到石匠親戚家中當學徒,自己利用閒暇時作畫。伍騰堡大公注意到他的繪畫天份,讓他到自己創辦的卡爾學院(Karlsakademie)就讀。這間學院人才輩出,德國大詩人席勒就是學生之一。三年後,高爾曼離開學院,在斯圖加特的一位畫商贊助下,前往瑞士旅行寫生,然而畫商生意不佳,只好在一名學者處擔任家教維生,也因緣際會,得其藏書之助,打開自己的眼界。

1798年,25歲的高爾曼前往維也納尋求新的機會。這位異鄉的畫家,受到當時維也納的知名鋼琴製造師安東・瓦爾特(Anton Walter, 1752 – 1826)與他的朋友贊助,逐漸站穩腳跟,後來也成為瓦爾特的女婿。然而,讓高爾曼在藝術上建立自己風格的機緣,當推他結識了維也納的風景畫大師馬丁·馮·莫利托。1802年,莫利托欣賞高爾曼的才華,讓他擔任自己的助手,前往瑞士提洛(Tyrol)旅行寫生。高爾曼自此突破樊籬,樹立自己的風格,對自然造物有著忠實的理解與表現,也呈現特有的平靜與和諧。1811年,奧地利大公約翰(Johann Baptist Josef Fabian Sebastian von Österreich, 1782 – 1859)委託他繪製奧地利史泰爾馬克邦(Steiermark)的鄉村美景。1818年,他成為宮廷畫師,直至離世為止。因其成就,死後授與榮譽之墓,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維也納老城也有一條以其名命名的巷子(Gauermanngasse)。

在這幅1806年的蝕刻作品【有閱讀哲人的大幅崇偉風景】中,高爾曼表現出其特有的風景處理手法,將之前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崇偉或英雄般的風景(heroische Landschaft),融入新的特質,也為德國浪漫主義風景注入豐富的生命。這類崇偉風景,一般會將希臘中的神話人物或聖經中的故事,融入在一片充滿張力的風景之中,亦建立起一定的藝術表現規範。高爾曼自己也以普桑的風格製作過十二幅風景蝕刻,可以看出普桑對他的影響。然而,在這幅版畫中,高爾曼把地方特色帶進畫面,可以看出奧地利當地的高山景致。另外,他賦予樹叢強烈的動態,畫面因而增加了生機。不過,透過點景人物,前景中的有兩位哲人躺臥在草地上,其中一位拿著書卷,似乎正在思辨,隔著一條小溪,一位牧人在樹陰下打量著自己的羊群,讓畫面有著濃郁的祥和寧靜。畫面左側的遠景中,可以辨識出一座古典結構的建築。這些安排,讓人想起古希臘的雅典學院,但和傳統的崇偉風景類別,仍有差異。高爾曼的人物與建築,在自然造物中的比例變小,彷彿消失在自然之中,或和自然成為一體,不像之前的景致,人物仍是主角。這種新的手法,將田園與英雄風味融合在一起,亦隨著社會的現實變化,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逐漸走出以人物形象為主的理想風景構圖,轉而鋪陳可以全力渲染的可見自然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