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0.-
作者: Ludwig Richter (1803 – 1884)
名稱:【薩爾茲堡近郊美景】(VI Bll. Malerische Ansichten aus den Umgebungen von Salzburg)系列六幅。
1. 【滕嫩山脈】(Das Tännengebirge bei Salzburg);
2. 【拉姆紹】(In der Ramsau bei Salzburg);
3. 【艾森地區】(Gegend bei Aichen bei Salznurg);
4. 【從國王湖眺望溫特斯貝格山】(Der König-See gegen den Untersberg bei Salzburg);
5. 【瓦茨曼山】(Der Watzmann bei Salzburg);
6. 【拉藤山】(Der Lattenberg bei Salzburg)。
署名:Leipzig, Verlag von C. G. Börner。
技法:蝕刻(etching/ Radirugen)。
年代:1830。
尺寸:畫面約13 x 18/紙面22.5 x 26 cm。(P K-065)
【薩爾茲堡近郊美景】六幅蝕刻作品,可說是德國後期浪漫主義重要畫家阿德里安·路德維希·李希特(Adrian Ludwig Richter, 1803 – 1884)的風格奠基之作。李希特也因他的書籍插畫成就,成為當時德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家。

李希特在德雷斯敦(Dresden)出生,父親是位銅版直刻畫家,因此在李希特完成基本教育後,便教授自己的兒子。之後,他取得獎學金進入德雷斯敦美術學院,展開自己的藝術之路。1823-1826年,他在薩克森的出版商約翰・阿諾德(Johann Christoph Arnold, 1763-1847)的贊助下,來到羅馬深造,在這不僅認識許多德國藝術家,也在此找到自己的信仰歸宿。他的風景畫作,不僅將之前浪漫主義的理想風景,轉化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並且注入宗教信仰在其中。
回到德國後,他先在麥森(Meißen)的繪畫學校任教(1828-1835)。1836年,他接替父親在德雷斯敦美術學院的教職,擔任風景畫教師。也在這個時期,李希特開始為書籍製作木刻插畫,並逐漸走紅,完成超過150本書籍的插圖。1859年,他獲得萊比錫大學的榮譽博士。晚年,因為眼疾,李希特無法繼續作畫,也離開教職。1884年離世時,以國葬待遇於葬於自己故鄉。

1823年,李希特前往羅馬深造時,路過薩爾茲堡,並在此地度過夏季。當地美景令他心醉,他也在此思想上帝造物的奇妙。1830年,當萊比錫的畫商波納(Carl Gustav Börner, 1790 – 1855)委託他繪製系列風景版畫時,他便將之前在薩爾茲堡地區的夏日感動化成畫面。在這六件蝕刻作品中,之前浪漫主義追求的崇高意境,轉成田園景致,自然的力量退居幕後,家人互動、農忙時刻,以及信仰日常,取而代之。同時,鄉間田野再次被浪漫化,保有純真,未受現代進步的污染,居民享有原來的傳統,風俗民情未遭破壞,態度虔敬理所當然。

面對當時新的社會變動,李希特的畫面可說是種難以言諭的渴求。他的畫筆,傳達著一種詳和的烏托邦世界。自然並非信仰的象徵,而是一種靈性空間,信仰可在其中活潑展現。在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見到宗教氣質瀰漫其中,路邊神龕成了農忙的標記,有人在大樹下祈禱,雲遊僧人為孩子祈福。我們也能在其中找到一種生活日記,老人講古、丈夫趕驢送磨好的穀物,船家運送乾草,這些日常盡皆伴隨著和樂的家庭氛圍。李希特的薩爾茲堡美景組曲,有著喜樂,有著無憂無慮,這些鄉間細節,如此輕快迷人,和浪漫主義初期那種尋求靈魂奧秘的認真嚴肅及高度理論建構的作法,大相徑庭。【薩爾茲堡近郊美景】中,我們已可見到之後的李希特,農村傳統、民間風俗、童話傳說,成了他作品的標誌,也在他的各式書籍插圖中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