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

作者 Johann Christian Reinhart (1761 – 1847)

名稱:【帕洛索拉】(Palazzola),出自:【義大利美景蝕刻】(Malerisch radirte Prospecte aus Italien)。

署名: C. Reinhart fec. Roma。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1792。

尺寸:畫面25 x 35.5/ 紙面 36 x 47.5 cm。(P K-064-4)

德國畫家與版畫家約翰・萊因哈特(Johann Christian Reinhart, 1761 – 1847)被視為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的奠基人物,不過,他的黃金時期卻是在義大利開始的。在十八及十九世紀之交,待過義大利的德國藝術家,許多都是以版畫為主要創作媒材,萊因哈特正其中翹楚。義大利從文藝復興後,成為藝術家朝訪的勝地,德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們,幾乎都在這裡或長或短停留過,而萊因哈特不僅在此成家,亦在這建立起自己的藝術名聲,1829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 1786 – 1868)便委託他繪製四幅巨大的義大利風景畫(約170 x 270 公分),可以想見萊因哈特在當時的名氣。

西班牙畫家馬德拉左(José de Madrazo y Agudo, 1781-1859),【約翰・萊因哈特肖像】,1812。

萊因哈特生於巴伐利亞的霍夫(Hof),中學時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繪畫創作。原本他踵隨父親的腳步研習神學,後來才轉往藝術創作。1783年,他來到當時德國的藝術重鎮德雷斯敦(Dresden),拜入德國早期浪漫主藝風景大師約翰·克里斯蒂安·克倫格爾(Johann Christian Klengel, 1751-1824)門下,學習荷蘭大師的作品。1789年,他獲得安斯巴赫(Ansbach)侯爵的獎學金,離開了德雷斯敦,來到羅馬,在他1847年離世時,都未離開過。在羅馬生活,也許比當時德國的小公國來得自由一些,在這,萊因哈特接觸到全歐各地的藝術家,包括許多自己家鄉的同儕。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切磋的正向環境,但萊因哈特亦要在競爭的藝術市場中,努力出人頭地。

他的繪畫、素描與版畫作品,為其贏得聲譽和豐厚的收入,1801年,萊因哈特終能迎娶一名義大利女子,成家立業。他來到羅馬後,參與了當時紐倫堡藝術商人約翰・弗勞恩霍茲(Johann Friedrich Franenholz)的義大利風景版畫出版計劃:【義大利美景蝕刻】(Malerisch radirte Prospecte aus Italien)。這個計畫費時七年(1792–98),包含72幅羅馬及其近郊的風光,萊因哈特和另外兩名德國版畫家亞伯特・迪耶斯(Albert Christoph Dies, 1755-1822)和雅各・梅蕭(Jacob Wilhem Mechau, 1745-1808)各負責24幅作品。從規模與時代的角度來看,這個出版計劃可說當時最重要的版畫製作成就,並奠下了新的風景表現典範,以寫實的角度刻繪曾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地方美景,亦能讓人藉著歷史事件,頌古懷今。

萊因哈特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能將自然風景轉成理想化的畫面,結合已知的風格、題材與造型,以其高超的技藝融合轉化,賦予英雄般崇高的味道。除了他在【義大利美景蝕刻】中的24幅作品外,之後亦不斷創作相關的版畫作品,總數達170件,至於他的繪畫作品,除了今天收藏在慕尼黑新藝術館(New Pinakothek)那四件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委託的作品外,在羅馬的馬西米宮(Palazzo Massimi)有他1825年完成的八件歷史風景畫作,還有其他作品散見在歐洲各地的美術館。

萊因哈特的油畫作品:【蒂沃利景致】,1813年

這幅名為【帕洛索拉】的蝕刻作品,是座建於13世紀的天主教熙篤會(Cistercians)修院,到二十世紀初,一直是宗教靈修所在,但今天已改建成飯店。在畫面中,這座修院位於遠方,前景中分別有兩對點景人物,一是一對男女,男的坐下休息,女子收起傘,而右方樹叢下,有兩位樹叢下,有兩位畫家正在寫生。帕洛索拉修院,位於阿爾巴諾湖旁,和歷代教宗夏日別墅所在的甘多爾福堡(Castelli Gandolfo)隔湖相望。這一區,被視為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帕洛索拉修院在古羅馬時,就曾是古羅馬貴族的度假別墅。從萊因哈特畫面的安排來看,他把此處視為一個尋幽訪勝之所,那對男女信步在可以眺望阿爾巴諾湖的高處步道,而兩名畫家正在捕捉美景。和他另一幅名為【甘多爾福堡】的蝕刻作品一樣,將古老的建築融入自然世界中,而未刻意凸顯,也以此見證著從古羅馬到十九世紀初,不同歷史變遷中似乎未曾改變過的基調:自然造化。

蝕刻版畫【帕洛索拉】(Palazz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