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

作者: Johann Christoph Erhard (1795 – 1822)
名稱:【維也納城外黑死病紀念柱旁的交談】(GESPRÄCH AN DER PESTSÄULE AM WIENER GLACIS)
署名:畫面左下角有 J. C. Erhard fec.字樣。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1816。參閱Apell, Das Werk von Johann Christoph Erhard(1866):43。
尺寸:紙面6.6 x 10.2cm。(P K-060)
作品介紹:
約翰・克里斯朵夫・艾爾哈德(Johann Christoph Erhard)在他短暫的27歲生命中,留下了195件作品,卻已在德國浪漫主義的版畫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位藝術家的蝕刻技法出眾,他的父親是紐倫堡當地的一位銀線工匠,很快便發現自己這位兒子在繪畫上的天份,也決定讓他投入藝術創作。1809年,艾爾哈德先在紐倫堡銅版藝師蓋布勒(Ambrosius Gabler)處習得雕版直刻與蝕刻的技法。蓋布勒雖不是出色的藝術家,但卻能發掘學生的長處,艾爾哈德因而展現出他在風景畫上的優勢。艾爾哈德也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一起寫生,畫出自己家鄉的美景。拿破崙戰爭時期,俄國部隊常路過紐倫堡地區,讓他有機會描繪軍隊與馬匹,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個特徵。
1816年,拿破崙垮台後,艾爾哈德前往維也納,研習那邊的藝術收藏,深受啟發,亦對維也納的景色多所著墨。他和朋友徒步健行,遊歷奧地利各區,所見所聞,成了他創作的泉源,也接到許多畫商的委託。1819年,他前往羅馬,當地風光令其著迷,風景、古蹟、名家作品、市井小民,讓他創作不輟,也為不同畫商製作版畫。然而,他在德國已有憂鬱傾向,來到羅馬後,情況惡化,1822年1月18日早上,他舉槍自盡。
他的版畫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自然的深度理解,流露出自己的特色,而且筆法謹慎,帶有濃郁的詩意與奔放的意境。不同的創作題材,如風景、建築、部隊士兵、風俗小品、肖像等,他都以輕盈細膩的方式處理,那些舉重若輕的蝕刻筆觸,成為他個人的烙印。
這件【維也納城外黑死病紀念柱旁的談話】的蝕刻小品,正好說明他的特徵。他在1816年來到維也納,留下了許多當地的風光。維也納和城郊中間的緩衝地帶(Glacis),原為防禦使用,藉以抵抗外來的攻擊,後來逐漸轉為一般百姓的經濟生活所在。軍官與帶著孩子的婦人所在的黑死病紀念柱,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地區的特徵,除了紀念瘟疫的結果,亦反映出天主教勢力在此區戰勝改革宗的戰果,一般這些紀念柱多會供奉基督宗教中的神與聖人,如三位一體的真神,或聖母馬利亞,或在瘟疫時刻守護民眾的其他聖人。
雖然畫面看似簡單的日常,卻是艾爾哈德眼中維也納的特色。這個時期德國浪漫主義版畫,不僅記錄了許多藝術家的行旅,亦將宗教生活融入畫面之中。艾爾哈德的小品,藉著這個場景,勾勒出拿破崙戰爭後,重新獲得的祥和平靜,在他輕盈的蝕刻筆觸下,可以飽覽維也納緩衝地帶的市井生活,遠處的屋舍,近處的農忙景致,與婦人籃中剛買完的菜蔬,那位軍官則可讓人想起之前不久的戰爭動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