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後至二十世紀初現代建築興起前,歐洲的建築可說完全籠罩在古典的樣式中,而這應該要歸功於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公元前80或70–約公元前25)。他是古羅馬的建築師,生平資料不詳,能夠還原他部分生平的資料,便是他留下的一份手稿:【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可以得知他曾擔任過砲兵部隊的資深軍官,製作過相關的軍事器械。他的這份文獻【建築十書】不僅是西方古代世界流傳下來,關於建築理論的唯一作品,記錄了希臘羅馬古典建築的重要原則,也成為西方文藝復興之後重要建築大師的參考範本,令其享有「建築之父」的美名。
這部作品在中世紀歐洲埋沒了數百年之久,八世紀起,雖有各種傳抄,但未被重視,直到1414年,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布拉喬利尼(Gian Francesco Poggio Bracciolini, 1380 – 1459)在瑞士聖加倫(St. Gallen)修院中「再次」發現這部抄本,並引介給當時對古典文化與遺產有興趣的人物,才令這部作品展現光芒。
在西方金屬活字印刷出現後的搖籃本時期(1455-1500),【建築十書】一共發行了三種版本,和之後各種配上大量插圖的版本相比,顯得素雅許多,但因為十分珍稀,在西洋善本中奇貨可居。2007年,Christie’s拍賣會一次出現這三個版本,分別拍出88萬美金、14萬5千美金及近11萬美金的價格。
最近有幸經手這部著作的第三版,倒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搖籃本的三部【建築十書】都不是單獨發行,而是和不同的作品集結出版,不像之後的版本,由【建築十書】獨當一面,尤其配上插圖後,更易展現作品內容精華。

1486年,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蘇皮齊歐(Giovanni Sulpizio da Veroli, 活躍於 1470 – 1490) 編輯出版【建築十書】的第一版。這位羅馬大學的文法學教授,醉心研究古代羅馬的文物,在這部【建築十書】中,他納入羅馬將領與工程師弗朗提努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 約西元40 – 103) 兩卷關於羅馬空中水道的官方報告(De aquis urbis Romae)。蘇皮齊歐也藉著這部文獻,在羅馬一處廣場還原了一座古羅馬的露天劇院,並在此為教宗依諾增爵八世(Innocentius VIII, 1432-1492) 上演一齣古羅馬悲劇。同時,這部作品亦引起達文西的注意,在1490年左右,以書中的原則完成了他著名的人體比例素描作品:「維特魯威人」。1521年,義大利文的【建築十書】插圖版,便收錄了這張素描。

1495年,威尼斯的一位印刷出版商克里斯多弗魯斯(Christophorus de Pensis, 活躍於 1487 – 1503)再次出版【建築十書】,除了保留羅馬第一版的內文,亦增加了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與詩人波利齊亞諾(Angelo Poliziano, 1454 – 1494)的兩部作品:【知識統論】(Panepistemon)和【拉米亞】(Lamia)。讓這部集結版本跨出建築領域,含納了倫理哲學。波利齊亞諾不僅翻譯古希臘羅馬詩人的作品,也評註許多古典作者。他的好古博學,引起佛羅倫斯梅迪奇家族的注意,聘他為家族孩子的導師,最後成了這個權傾一世的家族的知己。1490年代初,他分別完成這兩部作品,從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哲學出發,以簡要的方式來統整所有的知識,並挑戰認識知識的方式是否只能透過哲學學科。這位佛羅倫斯大學的教授以此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論戰。

1497年,【建築十書】第三版出版,和第二版一樣,以43行排版,而未採用第一版的34行疏朗結構。出版印刷者這次換成貝維亞夸(Simon Bevilaqua, 活躍於 1485-1518),出版地也是威尼斯。和前一版不同之處,多了另外一份文本:古希臘音樂家克雷歐尼德斯(Cleonides, 生平不詳)的音樂理論作品【和諧論】(Harmonicum),從內容來看,跨越了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七百年來的音樂實踐,但作品名稱則出現於西元前一世紀,也是這位作者可能活躍的年代。這是今天我們關於古希臘音樂的主要文獻,雖然殘缺,但仍保留了節奏與韻律的說明。重新發掘許多古希臘科學文獻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數學家與翻譯家瓦拉(Georgio Valla, 1447 – 1500),在這一版中,第一次翻譯出版了【和諧論】,成為【建築十書】第三版與眾不同之處。

觀察了【建築十書】的三部搖籃本,可以發現在文藝復興重估古希臘羅馬文化之際,知識界是以編輯搜羅的心態,盡量呈現當時可以掌握到的古代文獻,除了出版原文與翻譯外,亦將他們對古代文本研究消化的心得納入其中。這時候並未細分不同的學科與領域,甚至可以反映出當時文藝復興知識份子對學問知識的海納方式,通才的訓練培養,正是那個時代不可忽視的一環。曾在台北古書拍賣會上出現的【尋愛綺夢】中,也有這種特質,愛情故事和各樣百科知識結合在一起。
十六世紀開始,【建築十書】迎來新的面貌,不再與其他文本集結出版。1511年,道明會修士,本身也是建築師的喬宮朵(Giovanni Giocondo, 約1433 – 1515)為威尼斯的版本配上木刻插圖。1520年代起,【建築十書】的其他語言譯本紛紛出現,1521年義大利文,1528年德文,1547年法文,1582年西班牙文。不過,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版本,當推1673年當時法國羅浮宮的建築師克勞德‧佩勞(Claude Perrault, 1613 – 1688)翻譯編撰的法文版。到這時候,建築的專才躍上檯面,之前的通才逐漸走下歷史的舞台。

喜欢铜版
讚讚
刘老师好!新年快乐! 抱歉,近几个月第一次上这个邮箱,谢谢您的邮件。 祝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蒋泓 敬上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