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0.-

作者:Johann Heinrich Schönfeld (1609–1684)
名稱:【牧童之歌】(shepherd playing music)
署名:H. Schonfeldt invent./ Gabr. Ehinger sculu.。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十七世紀末。
尺寸:畫面 13.8 x 18.3/ 紙面15.7 x 19.8 cm。(P K-058)
作品介紹:
這件作品出自德國巴洛克時期的重要畫家約翰·海因里希·舍恩菲爾德(Johann Heinrich Schönfeld, 1609–1684) ,再由他的學生蓋布里爾・艾辛格(Gabriel Ehinger, 1652-1736)以蝕刻版畫技法複刻下來。
舍恩菲爾德的父親是位金匠,按照當時的傳統,可以期待子承父業,但是他生來左眼就瞎了,只能使用右眼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無法接受金匠複雜的訓練。十四歲時,父親只好送他到附近的梅明根(Memmingen)上繪畫課,接下來,便展開周遊各地的藝術生涯。他的繪畫學習之旅,接著來到斯圖加特與巴塞爾,到了1633年,因為三十年戰爭的猛烈戰火,他逃到義大利,先在羅馬待了幾年,後至拿不勒斯。1651年,他經由威尼斯回到德國,在奧格斯堡落腳,也在這成家。

這位在義大利鍍過金的藝術家,成為德語地區炙手可熱的人物,案子源源不絕,來自各地的教會與城市的仕紳顯貴。他的畫風一開始便帶有矯飾主義的風格,應是受到早期學習期間接觸到的荷蘭與法國版畫的影響,到了羅馬後,接觸當時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影響,熟悉各種題材,如歷史畫作、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及田園景致,也融入義大利的風光與古代遺跡。那時巴洛克華麗與立體造型的表現方式,他還不熟悉。到了拿不勒斯後,受到當地畫風影響,幻想性題材與鮮活戲劇性的敘事方式,成了他畫中的一個鮮明特質,用色也融入拿不勒斯傳統的深色調,具有卡拉瓦喬的調性。


舍恩菲爾德在奧格斯堡定居後,雖然可說是畫壇的重要人物,但因為特立獨行,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畫派,他後期那看似隨意的快速筆觸及對比鮮明的色調,以及他所流露出的特殊宗教情感,讓人想到十八世紀的洛可可世代。這件由他學生複刻的版畫作品【牧童之歌】,貼切地體現他晚年的畫風,田園牧歌的主題可以和十八世紀的洛可可風格連結起來,輕快無憂的表現方式,是他那些大型畫作少見的。他的學生蓋布里爾・艾辛格的蝕刻筆觸,亦能看出老師慣常的快速筆法,一對牧童少男少女的音樂,似乎趁著微風飄盪開來,兩隻羊隨著性子停駐或攀上樹木吃葉子,一靜一動,讓畫面更形豐富。牧童靠坐的那頹圮的遺跡,以及遠處的風光,或許是這位藝術家在晚年時緬懷起自己那段義大利的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