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NTD 14,000

作者Martin von Molitor (1759 -1812)/ Joseph Mössmer (1780 – 1845)

名稱:【山谷中的牧群】(Ein Ziegenhirt in felsiger Landschaft) 

署名:Molitor del./ Mössmer f.。

技法:蝕刻(etching)。

年代:十九世紀初。

尺寸:畫面 23 x 18/ 紙面 25 x 19.5 cm。(P K-056)

作品介紹:

介紹這件蝕刻版畫作品【山谷中的牧群】前,要先了解一下維也納的風景藝術發展脈絡。維也納是歐洲的文藝重鎮,過去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府,皇帝行宮所在,自然是人文薈萃之處。1692年,維也納美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成立,汲取的多是來自西歐的藝術,以古典的理論為準則。在1767年,韋羅特(Franz Edmund Weirotter, 1733-1771)成為美院的教授,也首度將風景畫引入課程中。他曾在巴黎學習,受當時法國的品味薰陶,偏愛十七世紀的荷蘭藝術。

之後,布蘭德(Johann Christian Brand, 1722-1795)接任他的位置,雖然他繪製維也納近郊的景色,也將大塊自然置入畫面的中心,但整體的表現方式仍不脫荷蘭的風味。他的學生馬丁·馮·莫利托(Martin von Molitor, 1759-1812),也就是我們這件作品的圖稿製作者,一樣踵隨前輩的腳步,運用典型荷蘭及法蘭德斯地區的森林及樹林景致入畫,而實際的地景則源自多瑙河地區的維也納森林。

馬丁·馮·莫利托(Martin von Molitor)肖像,Adam von Bartsch銅版刻製。銅版刻製。1812年。

刻製這張蝕刻版畫的藝術家約瑟夫·莫斯默(Joseph Mössmer, 1780 – 1845)16歲即在布蘭德的門下接受藝術訓練,和莫利托成為師兄弟,兩人也開創出一種新古典主義的風景畫風格。從維也納美院風景畫初創期的藝術傳承關係來看,十七世紀的荷蘭風景畫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約瑟夫·莫斯默(Joseph Mössmer),【普拉特公園】(Im Prater),蝕刻,手繪上彩。約1810年。

【山谷中的牧群】這件作品也可貼切說明這時期維也納美院蝕刻版畫藝術的表現方式,運用細膩短促的線條勾勒各種形體,從近景的草地、羊隻與牧童,到谷地中的巨石和沿著石塊生長的樹叢,再到由木樁搭起的獨木橋與遠處的山,都是這樣疏朗有致的筆法,只有在暗部運用交叉線條及在印版上略施薄墨,增加陰影外,沒有過於強烈的明暗對比,畫面整體顯得清朗明淨。我們在莫利托自己的蝕刻版畫作品【森林邊撿拾木柴】,也可見到這樣的筆法,相信是維也納美院當時偏愛的版畫技巧。

馬丁·馮·莫利托,【森林邊撿拾木柴】,蝕刻。1790年代。
【山谷中的牧群】局部
【山谷中的牧群】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