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後,法國的藏書市場急劇萎縮,原本書市的主要客戶:貴族階級,不是避難鄉間,便是行事低調,不再招搖。舊王朝時期的造型藝術銷聲匿跡,不過隨著政治與社會的快速變遷,新的風格亦相應浮現,從督政府時期(1795-1799)轉化到拿破崙的帝政時期,可以見到滿懷帝國美夢的法國,在拿破崙埃及遠征(1798/ 99)與古羅馬帝國中,找到了相應的藝術表現典範。

【赫洛與勒安得耳】這本書正是這個時期的一個絕佳出版例子。赫洛與勒安得耳是一則古希臘的神話故事,講述一名愛神的祭司赫洛與愛慕她的男子勒安得耳的愛情悲劇。當時赫洛的神殿位於達達尼爾海峽的歐洲端,勒安得耳的家則在海峽的亞洲端,因為相戀,勒安得耳每晚都泅過海峽與赫洛相會,赫洛燃起火把為勒安得耳指引方向,但在一個暴風雨夜,火把被吹滅,勒安得耳溺水而死。第二天早上赫洛在岸邊見到勒安得耳的屍體後,跟著跳水殉情。

20200109-20200109-DSC07020

【赫洛與勒安得耳】的插圖書名頁。

從書名頁的書名來看,這是由一份在義大利Castro發現的希臘文手稿重新翻譯,並附上相關註解。這裡列出來的作者Alexnadre de Querelles,是否真的從希臘文翻譯【赫洛與勒安得耳】,我們無法判斷,因為書中並無任何和他有關的訊息。他的生平不詳,是位劇作家,留下不少作品。負責印製的,則是當時法國重要的出版家族中的PIERRE DIDOT L’AINÉ(1760 – 1853),他的印刷工坊當時設立在羅浮宮中,承接政府的出版委託,直到執政府(1799-1804)時期,作品獲得許多美譽。他自己也是一名詩人,翻譯過古羅馬作家的詩作。他在【赫洛與勒安得耳】使用具有古風的Antiqua字體來搭配這則古典神話故事。

21271165962_4

具有古風的Antiqua字體。

此書可以成為這時期最被推崇與珍藏的書籍,還有一個因素,便是法國彩色銅版藝術的最後一位大師德布庫(Louis Philibert Debucourt, 1755-1832)為此書製作的書名頁的蝕刻插圖與八張彩色銅版。因為,此類精緻的彩色銅版隨著貴族階級的瓦解,而壽終正寢,這本書中的八張作品,可說是這個版畫類別最後的見證。

21271165962_5

法國彩色銅版藝術的最後一位大師德布庫為此書製作的彩色銅版。

20200121-20200121-DSC07216

德布庫為此書製作的彩色銅版之一:召喚愛神。

我們這個版本,因為帶有時代風格的裝幀設計,更顯特殊。這位在扉頁有燙金簽名的裝幀師David,採用因另一位十八世紀知名的法國裝幀師杜薩伊(Augustin Duseuil, 1673-1746而風行一時的杜薩伊風,以簡潔的燙金框線構成書封的裝飾結構後,再在內框四角飾上花瓶花飾。書背五道凸起的竹節中,則飾有獅鷲(Griffin)的頭部裝飾圖像,前後扉頁的飾邊將外部運用過的主題,以更具體的花飾呈現出來,兩頭完整的獅鷲相對護著一只花瓶。這個源自古埃及的傳說動物獅鷲,在西方一直是尊貴與力量的象徵,拿破崙遠征埃及後,再次在法國成為新的時尚。至於花瓶本是古典主義中常被運用的元素,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崇古時期,則是基本的裝飾圖案。這位裝幀師以這些花飾精心打理此書,自有一股尊貴奢華,符合拿破崙執政時期流行的帝政風格(Empire Style)。

Duseuil

杜薩伊風格裝幀。

20200121-20200121-DSC07222

扉頁飾邊的獅鷲花飾與裝幀師David的燙金名字。

DAE-97023192 - © - De Agostini / C. Postel

帝政風格圓桌的腳柱,以獅鷲為裝飾。

 

作者:Alexnadre de Querelles (18 世紀後半葉 – 19世紀中?)

名稱赫洛與勒安得耳(HÉRO ET LÉANDRE, POËME NOUVEAU EN TROIS CHANTS, TRADUIT DU GREC, SUR UN MANUSCRIT TROUVÉ À CASTRO, AUQUEL ON A JOINT DES NOTES HISTORIQUES) , 101頁。

署名:Published by DE L’IMPRIMERIE PIERRE DIDOT L’AINÉ。

技法:十九世紀初古典風格棕色牛皮裝幀,前扉頁下方有裝幀師DAVID的燙金名字。大理石紋紙襯頁。含Louis Philibert Debucourt(1755-1832)刻製的一張黑白銅版蝕刻插圖書名頁與八張彩色銅版全頁插圖。

20200109-20200109-DSC07026

新古典主義常被運用的花瓶花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