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一如其名,沒有具象的事物存在,脫離了可以辨識的物件之後,也就脫離原本物件帶有的內容指涉。少了可以敘述的內容後,描述抽象藝術,自然進入另一種語言範疇。

這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1960年的作品:No. 14。他生在沙俄時期的拉脫維亞,是名猶太人,1910年移民美國。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羅斯科,正是以這種色塊繪畫著稱。談論他的作品,多半都以宗教或靈性經驗切入,一種訴諸情緒或是神秘感受的超自然經驗。

在羅斯科發展出自己的畫風之後,他也以類似的宗教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藝術創作。他說過自己想要同時畫出有限與無限。在他最後的重要創作,位於德州休斯頓的羅斯科禮拜堂(Rothko Chapel)中的大幅作品,可以貼切說明他自己的理念。在那,他運用基督宗教祭壇三聯畫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除了形式上的雷同外,他那沈重,讓人聯想到黑暗的朦朧色塊,很難與基督宗教的傳統題材產生相關連結。

thomas_struth_the_rothko_chapel_houston_2007

THOMAS STRUTH (B.1954) ,羅斯科禮拜堂(The Rothko Chapel, Houston),
攝影,
2007。尺寸:170 x 226 cm。

不過,浸潤在西方的宗教世界,加上自己的猶太宗教背景,羅斯科依然可以掌握拿掉具象象徵物件後的基督教圖像學的元素。色彩,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之物。羅斯科禮拜堂中的作品,讓人可以從舊約創世紀的第一句來思考:「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紀 1:1-2)彷彿,他想帶領觀者回到那最初的一刻,那無限進入有限的時刻。那種不是人類經驗可以揣想的混沌世界,在羅斯科自己的神秘冥想中,只能透過那具有體積感的暗沈色調來勾勒天地之初,來解釋人類自己的渺小,在面對窮盡一切努力之後,依然不能突破未知的無力。這座禮拜堂屬於天主教,然而,這種神秘經驗近乎每個人類自己的無能,在這,或許可以認識自己的有限。羅斯科也許是因為如此,畫出了這種有限。

作品14號,多了一塊佔據了畫面大部分的紅色色塊。紅色下方的黑暗色塊,似乎隱隱然想要突破紅色的覆蓋,不安於自己的被遮掩。如果在這引入基督教圖像學中的色彩象徵,這幅作品又是另外一種感官經歷。黑色基本上是哀傷的顏色,是死亡的象徵,也是魔鬼的色彩;而紅色代表著血、戰爭、火與愛,其中血與愛更是基督犧牲的象徵。顏色的象徵,並不一定只限於基督教圖像學的範疇,仍可有著超出這種類比的各種可能。

No.14-1960-Mark-Rothko

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1960年的作品:No. 14。

作品14號中,紅黑的對比是其主軸,仔細觀看,紅色的邊緣顯得朦朧,似乎仍有擴散的可能,而黑色則是畫面的基底,範圍已經固定。也許,看似漂浮的紅色,會進一步蔓延開來。在畫面的邊緣,黑色和紅色混合成了一種深紅棕色,對我們來說,畫面可能還未完成。或許,在羅斯科的眼中,那個我們想像的紅的填滿(一種完美或勝利),正是他想要傳達的。當然,畫面也可能像是紅黑的對弈,鹿死誰手,仍在未定之天。如果不特別賦予過多的解讀,這也是一幅具有強烈張力的作品,可以帶著我們的慾望與想像到新的未知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