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客 6,500.-

DSC03147-1

作者:德國寧芬堡窯廠(Porzellanmanufaktur Nymphenburg)

名稱:新藝術裝飾花紋摩卡杯。

署名:底部綠色Nymphenburg字樣、盾形徽章與生產編號。

技法:白瓷彩繪。

年代:約1910左右。

尺寸:杯高皆約4.6cm,碟直徑約9.4cm。(POR 187-1)

1745年,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馬克西米安三世(Maximilian III Joseph ,1727 – 1777)為了平衡財政,下令設立製造工廠,二年後,確立建立瓷窯廠。然而,直到1754年,才在一系列的失敗後,終於走上正軌。在同一年,洛可可風的製偶大師布斯泰立(Franz Anton Bustelli, 1723 – 1763)成為窯廠總監,隔年,開始接受巴伐利亞宮廷的訂單。1761年,窯廠遷至寧芬堡,一躍成為德國三大窯廠(Meissen, KPM Berlin, Nymphenburg)之一,亦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瓷器歷史中寫上輝煌的一頁。

1078px-Franz_Anton_Bustelli_Liebesgruppe_1756-1
布斯泰立,求愛中的情侶,約1756,收藏於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Bayerischen Nationalmuseum)。

1763年,來自波希米亞的雕塑家奧立柴克(Dominik Auliczek, 1734 – 1804)接下布斯泰立的位置,為瓷窯廠注入新的活力。當時窯廠約有190位員工,可謂窯廠的黃金時期,巴伐利亞王國更是最大客戶,不僅支持窯廠的生產,也決定了品味與風格。

750px-Dominik_Auliczek_Neptun_und_Amphitrite_ca.1770-1
奧立柴克,海神與妻子出遊,約1770,收藏於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Bayerischen Nationalmuseum)。

十九世紀中,窯廠陷入財政危機,生產線中斷,最後承租出去,生產衛生醫學用的瓷器。1887年,商人波伊姆(Albert Bäuml, 1855 – 1929)租下窯廠的經營權,不僅恢復了寧芬堡窯廠在十八世紀的藝術瓷器,並複刻製偶大師布斯泰立的瓷偶,同時也順應時代潮流,製作了許多精美的新藝術瓷器。

Albert_Bauml_-_1890
波伊姆像,約1890年。

在二十世紀初,窯廠不斷推出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瓷器。這四客摩卡杯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在色彩別緻的植物裝飾與設計花紋中,小巧精緻的造型與通透潔白的瓷胎,在在見證了這座瓷窯廠簡潔與奢華相互輝映的不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