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派,算是台灣較少提及的一個畫派,或許因為未來主義藝術家多活躍在義大利,離當時歐洲藝術中心巴黎有段距離,也有人說這場運動之所以默默無聞,最重要的原因為其領導人物對政治的熱衷。未來主義者想要將過去全然摧毀,並宣稱人們應該將圖書館與博物館燒毀;馬利內提(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876-1944)甚至讚揚戰爭的強大破壞力,稱其為「這世界唯一的保健法」。1915年,義大利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馬里內提和他的同伴加入了軍隊,幾位未來主義者便在戰場上捐軀。
1876年,馬利內提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港的一個義大利家庭,先在埃及接受啟蒙教育,後到巴黎求學,十九世紀末定居義大利研習法律。1909年在《費加羅報》的頭版發表未來主義宣言,起初只是自己一個人的運動,稍後吸引幾位藝術家共襄盛舉。在宣言中,馬利內提提及未來主義者對快速動作和激進改革的熱愛,在視覺藝術作品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具有壓迫性的速度感、壓縮的空間、行進般的緊張感,雕塑作品也呈現類似的動態氛圍。
馬利內提在宣言中,向世人表達他個人對未來世界的夢想與期待,二十年後,1930年,他再次發表未來主義的食物宣言(Manifesto of Futurist Cookery),直指食物為藝術與文化的原料,視食物為樂觀主義最終的承諾,感官自由的入口。馬利內提說:「人們的思考、夢想和行動都受到吃進去、喝下去的東西影響。」在一連串的描述中,最引起爭議的就是「抵制義大利麵」的舉動。義大利麵之於義大利等於華人的白米飯,也是受全世界歡迎的傳統義大利日常必需品,馬利內提卻認為義大利麵使人的身體與精神變得沉重,讓他們發酸且悲觀,且奪取了人們的創造力。
當馬利內提提倡未來食物宣言時,正值義大利經濟蕭條,食用義大利麵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的小麥,政府也提倡食用米,米成為一種愛國及節省的記號。因此,擺脫義大利麵,不僅僅象徵著個人救贖,甚至是種愛國行動,讓義大利擺脫昂貴的國外進口穀物,促進國內製米工業。在他的設想中,未來將禁止食用義大利麵,但是會出現燻駱駝肉,純洋蔥霜淇淋,內藏堅果、外裹內臟的烤鱒魚。
是的,這些不尋常的味道,正是1932年出版的未來主義食譜中的一些狂想。實際上,所謂的食譜,只是描述了菜餚的原料及搭配的獨特效果,並沒有提及任何烹飪的方法。然而,這些的理念卻成為今日飲食的雛形,像是提倡現在相當熱門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簡化餐點的形式,成為前菜、主菜與甜點的搭配,至於流行的分子料理的概念也是由此而出。可見,這些內容搭配非比尋常,同時有著引人注目餐點名稱的食譜,所引起的飲食革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在未來主義的食譜中,一次完美的用餐,應具備下列特質:
- 餐桌(以水晶、瓷器裝飾)配置要與食物的味道、色彩搭配,呈現和諧的美感。
- 獨特的食物。
- 創新的食物雕塑,在形狀與色彩上要和諧,在吃下去前,提供視覺饗宴。
- 不使用刀叉,而以雙手食用雕塑食物,感受其所帶來的觸覺歡愉。
- 利用香味增加胃口。每一道菜都應該散發迷人的香氣。
- 只在上菜時演奏音樂,不致分散對美味的感受。
- 在餐桌上避免政治話題與辯論。
- 把詩歌與音樂當成驚奇的佐料,以其強烈的情感誘發菜餚的美味。
- 在上菜之際,迅速在賓客面前展現一些他們將會吃和不會吃到的食物,誘發賓客的好奇心、驚奇與想像力。
- 在短時間內提供十至二十種的開胃小點心。在未來主義的廚房中,這些開胃小點心如同文學作品,激起強大的想像。這樣的食物可為生命下註解,喚起愛的激情,或有如進行了一次遠方的旅行。
- 在廚房中使用科學器材,如:給液體和食物增添臭氧香味的臭氧化機、紫外線燈(很多食物被紫外線照射後,營養物質具有活性、更容易被吸收,可預防孩童的軟骨病等等);分解汁液的電解裝置(以這樣的方式,從已知的食物中提取新的內容物);常壓蒸餾裝置和真空蒸餾裝置;中心排氣的高壓鍋、透析器等等。使用這些設備須遵循科學法則,避免常犯的錯誤,如用蒸汽壓力鍋煮食物,因為高溫烹煮會引起食物中的活性物質(維他命等)的流失,化學指示器能掌握調味醬的酸度和鹼性,避免不夠鹹、太酸、太辣、太甜等情況。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都有人持續進行未來主義的餐點服務,諸如倫敦的圖書館、美國的古根漢博物館,都以享用未來主義大餐的方式紀念未來主義,或如義大利米蘭的拉克巴(Lacerba)餐廳,專以未來主義餐點為其特色,供好奇者嚐試。如果你恨不得能現在就想嚐嚐未來的菜餚,不彷試試下面兩個簡易食譜,加上你的創新精神,未來世界的餐點就在你家餐桌上囉!
永恆的鱒魚(IMMORTAL TROUT)
鱒魚的身體填滿堅果後,以橄欖油煎至金黃。接下來,將切成薄片的小牛肝包裹在鱒魚外面。
天堂的狩獵(HUNTING IN HEAVEN)
在氣泡酒混合巧克力粉的液體中,慢慢的熬煮野兔,直到液體完全被吸收。接著浸泡在檸檬汁中一分鐘。搭配菠菜和杜松醬汁,同時以大量的銀器裝飾,好讓人回想起獵人的槍聲。
如果你還在猶疑「如何下手」,來看看別人怎麼做的吧!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