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的繪畫收藏早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時期,即有文字紀錄,大致分成肖像畫、宗教畫及歷史畫,許多依然保存至今。不過,英國近代較有規模的繪畫收藏,卻始自詹姆斯一世(James I, 1566-1625)的長子威爾斯親王亨利(Henry Frederick Stuart, Prince of Wales, 1594-1612),然而,因為早逝,他的弟弟約翰公爵查理(Duke of York Charles, 1600-1649)接收了他的收藏,並在1625年登基成為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繼續各類收藏。

白金漢宮。圖片出處。

白金漢宮的女王藝廊(Queen’s Gallery),定期輪流展示英國王室收藏。圖片出處。

白金漢宮的潘內彤藝廊(The Pennethorne Gallery)。圖片出處。
查理一世本身即是一名傑出的業餘畫家,也同時贊助當時歐洲許多知名畫家,如今日比利時地區的三位巴洛克畫家: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約旦(Jacob Jordaens, 1593-1678)等,而凡戴克甚至還在他的宮廷中任職。查理一世亦委任藝術經紀幫他在歐洲各地蒐羅藏品,許多重要的文藝復興作品,都在此時進入英國王室。
查理一世因為戰爭關係,與英國議會長期對立,最後導致英國內戰,並於1649年被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送上斷頭臺,他的收藏亦被議會沒收,進行拍賣償債,各國王室聞風而至,眾多精品因而散落國外,甚至構成今日法國羅浮宮、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以及維也納國家美術館的精彩館藏。儘管英國王室後來極力收羅散落各地的查理一世藏品,但已無法恢復原本的規模。到了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在英國駐威尼斯的大使的幫助下,英國王室增加了不少精彩的義大利畫家作品,如康納雷陀(Antonio Canaletto, 1697-1768)與祖卡萊利(Francesco Zuccarrelli, 1702-1788)的作品。

溫莎堡。圖片出處。
在這時候,英國王家美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成立,英國繪畫終於進軍國際,許多英國大畫家的作品也順勢進入王室收藏。十九世紀起,私人收藏風潮興起,藝術成為投資標的,喬治四世(George IV, 1762-1830)透過許多藝術經紀收藏了法國大革命後散落出來的王室與貴族藝品,規模直追查理一世。等到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與亞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 1819-1861)成婚(1840.02.10)後,英國王室的收藏進入新的階段,也因為亞伯特親王的戮力,1851世界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才能在倫敦舉行。1901年,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 1841-1910)繼位,下令整理英國王室的藏品,這套《英國王室白金漢宮暨溫莎堡繪畫收藏》畫冊應運而生,收納了英國王室位於白金漢宮與溫莎堡中的部分重要藏品,在英國藝術史家卡斯特(Lionel Henry Cust, 1859-1929)的編撰下,以照相銅版蝕刻的方式複刻了一百八十張繪畫收藏,可謂英國王室收藏紀錄的重要經典作品。
作者:Lionel Henry Cust (1859-1929)
名稱:《英國王室白金漢宮暨溫莎堡繪畫收藏》(The Royal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at Buckingham Palace and Windsor Castle)。
署名: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技法:Zaehnsdorf棕色摩洛哥山羊皮半精裝,精美燙金書背與書名,書冊上緣燙金。兩冊,內含180張全頁照相銅版蝕刻圖版。
年代:1905-06。
尺寸:51×40 cm。(BO 15)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