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加多的凝視》這部紀錄片,彷彿見到巴西紀實攝影大師塞巴斯提安‧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 1944-)以舊約先知的身份述說著今日人類世界的罪惡,如果,只從攝影美學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可以單單是場視覺饗宴。然而,薩爾加多涉入的不是抽象的美感,而是無法令人迴避的社會現實,因而,觀看那些影像,總是令人不忍,就算薩爾加多的美學關照,在畫面上的確「緩和」了些實際的殘暴與苦難,但許多影像依然是令人難以承受的痛。 

薩爾加多在記錄片中,亦不是單純只想回顧他精彩的一生。德國電影大師文‧溫德斯(Wim Wenders)和薩爾加多之子朱利安諾‧里貝羅‧薩爾加多(Juliano Ribeiro Salgado)共同執導的這部紀錄片,應該有著更深的意圖,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The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鹽」)一般。這是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5章13節的經句:「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u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it is thenceforth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be cast out, and to be trodden under foot of men.) 

基督在登山寶訓論完八福後,便以鹽、光、山城及燈檯上的燈四個比喻,勉勵門徒。「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 5:16)雖然,鹽的比喻在解經中,有些歧義,但不管從鹽在舊約中的淨化作用(出埃及記 30:35:「你要用這些加上鹽,按做香之法做成清淨聖潔的香」)和與神立約的記號(利未記 2:13:「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或新約中相關經文的比附(如馬可福音 9:50:「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在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或歌羅西書 4:6:「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來看,「世上的鹽」都是一種正向的事物。或許,耶穌寄望門徒可像鹽一樣,能在世上調味,並如鹽的淨化防腐作用,可以警醒世人。 

有了聖經的背景,再回頭看《薩爾加多的凝視》這部紀錄片,薩爾加多的企圖自然明顯多了。1944年,薩爾加多在巴西北方小鎮艾莫勒(Aimorés)誕生,原本,經營農場的父親希望他當律師,他卻選擇經濟學。後因為不滿巴西政權,薩爾加多與妻子雷莉亞·薩爾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來到巴黎,在巴黎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起先,薩爾加多在國際咖啡組織機構擔任經濟學者,經常前往非洲出差,到了1973年時,他轉行成為專職攝影師,自此展開長達四十年的創作過程,足跡幾乎遍及全球,而且涉及的議題十分龐雜,可謂二十世紀各類尖銳議題的總和,其中有拉丁美洲長期在西班牙殖民統治與美國資本主義交互影響下導致的貧窮與不公,亦有非洲在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之下,無視原本非洲人的社會需求與人文歷史背景,因而種下日後各種悲劇的成因。至於因為種族、宗教及區域利益造成的各類戰爭與屠殺,更是難以勝數。 

sebastiao-salgado-1-74-728

另一個美洲

1977年至1984年間,薩爾加多深入巴西、智利、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瓜地馬拉、墨西哥等國,記錄當地貧窮景況,完成了他的第一項攝影計劃:《另一個美洲》(Other Americas)。拍攝之際,他和深受解放神學影響的神父合作,進入拉丁美洲大陸不為人知的地域,在那,死亡幾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角,文化差異並不能抹除當地人民共同的信仰、失落與苦難。隱隱然,薩爾加多以影像回應了整個拉丁美洲不公不義的問題,不管是貧窮的世襲、經濟資源的壟斷與種族歧視等。 

sebastiao-salgado-1-145-728

大遷徙

薩爾加多在其他地區繼續這樣的人道關懷,1984年至1986年,他與人道組織無國界醫生合作,歷時15個月,完成《薩赫勒:活在不幸之中的人》(Sahel: Man in Distress),記錄了北非饑荒;1986年至1992年間,他前往全球23個不同國家,拍攝全球勞動者,推出《工人:工業時代的考古學》(Workers:An Archaeology of the Industrial Age)攝影計畫。薩爾加多的悲憫關懷,因曾為經濟學家的身份,更能直指核心所在,他知道全球化的趨勢,知道國際經濟已在全球規模中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農業環境,第三世界的貧窮化加遽,加上戰爭與宗教及種族迫害,許多人流離失所,甚至離開自己的故鄉,只求苟延存活。1993年至1999年,薩爾加多聚焦在這種流亡遷徙的全球現象:《大遷徙》(Migrations),試圖以新的角度詮釋舊約《出埃及記》。然而,以色列人離開奴役他們的埃及,是在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下,但現今世界的遷徙,再也看不到任何盼望與引領。

薩赫勒

薩赫勒

薩爾加多長年關注貧窮、饑荒、疾病、戰亂等議題,更在1994年見證了盧安達大屠殺的慘劇,在那短短的一百天內,高達五十萬至一百萬人喪生。甚至,在薩爾加多看來理性進步的歐洲,亦在南斯拉夫出現滅絕人性的種族清洗(1991-1999),這種深入人類罪行地點的事業,終於壓垮了薩爾加多的心靈。

工人

工人

在片中,我們看到薩爾加多從大地再度找回希望與創作的能量。1998年,妻子雷莉亞在薩爾加多家鄉發起了森林復育計劃,薩爾加多童年記憶中的森林,再次在已成為荒地的故鄉中,鬱鬱茂茂茁長而生。這點,激勵薩爾加多從聖經創世紀的角度,深入全球人煙罕至的地區,三十多趟旅程記錄了全球動物生態與自然景觀,完成了長達八年的(2004-2012)的攝影計劃《創世紀》(Genesis)。薩爾加多一反過去注意不公不義的視野,就算選擇拍攝自然,亦不呈現遭到破壞與濫用的自然,而是展現自然之美,尋找上帝起初創造天地時的那一幕(創世紀 1)。在薩爾加多的影像中,自然的至高美善令人動容,相較之下,原本被上帝賦予「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理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的人,從他過去的攝影作品中來看,似乎完全失格。 

創世紀

創世紀

薩爾加多的紀錄片以「世上的鹽」為名,正是一種對人類的期待與鼓勵,人類能否以此自勉,為自己的生活與環境盡些心力,的確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薩爾加多身為一名攝影家,似乎並不滿足於單純的記實攝影,除了悲憫的胸懷之外,亦將藝術美學鎔鑄在自己的作品中,在光線、構圖、肌里與題材選擇上,尋求一種均衡之美。然而,這種美學記實攝影卻招致美國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的非難,在她《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書中表示:「轉化是藝術的工作,但如果見證災難與應受譴責之事的攝影,看來傾向『美學』,也就是太像藝術,那便太不合適。」觀看薩爾加多的作品,已非單純在看一張照片,而是一件經過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這種走出記實攝影範疇的手法,亦是薩爾加多能夠成其價值的關鍵。相機在他手裡,不僅是報導的工具,亦是捕捉世界的畫筆。他對創作作品十分投入,每個攝影系列都是長期醞釀經營的結果,他相信這樣才能讓攝影師與鏡頭下的人物有時間相處瞭解,也才能瞭解一個地方。薩爾加多認為:「不是攝影師創作了影像,而是那些被拍攝的人們。」雖然,他作品中的人物沒有特定的名字,甚至身份,但在薩爾加多的鏡頭下,卻有著深沈的尊嚴,那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或許,這些人物在那動亂的地點轉眼便會失去生命,但仍然留下他們在生命中的某種堅持。 

回顧薩爾加多的創作歷程,相信基督宗教的理念一直是他創作的一個支柱。起先,他企圖透過鏡頭改變社會,處理不公不義的問題。攝影,在他來說,並不只是個人的企圖,對世界與社會來說,更是一種使命。然而,人類的罪惡甚大,薩爾加多無法勝過。不過,到了攝影計劃《創世紀》時,我們看到他進入了一種新的美善,在那,他的心靈得到安慰,觀看的角度更加溫厚高深,彷彿觸及一種奧秘與聖潔。也許,世上的人們並不一定能從《創世紀》的影像中體認薩爾加多的心路歷程,但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卻是得到一種外人難以想像的救贖。如果,從更高的主宰上帝的角度來看,那是對薩爾加多的一種呼召與恩典。4

 Photo Credit: Sebastião Salgado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