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12日,英國博物學家暨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生於英國中西部什羅普郡(Shropshire)的舒茲伯利(Shrewsbury),上有三個姊姊和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父親為當地名醫,亦期望達爾文可以繼承其衣缽,只是達爾文無法適應大學中的人體解剖與其他相關醫學課程,轉而投入自然博物學的研究,開始觀察鳥類、昆蟲與海洋生物,經常出入博物館,瀏覽和製作鳥類標本,發現了物種之間的競爭。
中斷了愛丁堡醫學院的學習後,達爾文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劍橋的基督學院就讀,但依然未曾忘情自然博物學,仍隨處收集珍稀昆蟲。1831年,他通過學院考試,授與英國國教牧師聖職。然而,這並未讓他安分下來,依然期望能在自然科學中略盡自己的棉薄之力。
達爾文之前在學習上的「不務正業」,卻成為英國海軍小獵犬號(Beagle)船長南美洲海岸探勘行程的絕佳選項。他不僅是位年輕的仕紳,也具備基本的博物學素養。這次的五年(1831-1836)環球之旅成為達爾文人生的轉捩點,他以社會學、生物學、地質學與人類學的視角描述這次的航行所見,於1839年出版了《小獵犬號航海記》(The Voyage of the Beagle),並展開了物種起源的研究,提出生物的自然選擇理論。這種挑戰當時上帝創造論的想法,並不見容於社會,達爾文沈潛了近二十年,才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全名為《論處在生存競爭中的物種之起源(源於自然選擇或者對偏好種族的保存)》(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1837年達爾文的筆記中,首次畫出演化樹,並記下以下文字:"I think case must be that one generation should have as many living as now. To do this and to have as many species in same genus (as is) requires extinction . Thus between A + B the immense gap of relation. C + B the finest gradation. B+D rather greater distinction. Thus genera would be formed. Bearing relation" (next page begins) “to ancient types with several extinct forms"。
《物種起源》一書的理論,源於達爾文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島(Islas Galápagos)的觀察。他發現島上與鄰近大陸少有相似的物種,並且擁有自己的獨特物種。達爾文原以為島上的燕雀科鳥類與南美洲的為同種,但在研究後,十三種燕雀中,只有一種與其大陸近親類似,其餘皆或多或少發生了演化現象,如爲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改變了鳥喙大小。演化的概念就從這次的觀察研究而來。本書也開始改變知識份子對生物世界與人類在生物世界地位的看法,就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在十六世紀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引起的天文革命一樣。

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 1804-1881)繪製的美洲小鴕(Rhea pennata),又名達爾文鶆䴈(Darwin’s rhea),於1841年出版。在小獵犬號的行程中,達爾文最初認為美洲鴕鳥及美洲小鴕是同一種鳥的不同形態,但在旅程的後期則確定牠們是不同的物種。
達爾文為了進一步闡釋自然選擇的理論,並回應外界對他的批評,而於1871年出版《人類的起源》一書,論述人類起源於某種低等生物,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人類的各個種族也有共同源頭。同時,他還提出論據,證明人類智慧和動物智慧之間的差異,只是在程度上,而非在本質上,而且人類的感情,是由某種程度上具有共同本能和同情心的動物發展而來的。最後,他假設人類種族的起源,應歸功於在動物界各綱中已被證實並深入研究過的性選擇作用。本書全稱為《人類的起源及性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第一次使用後來成為進化論關鍵的進化(evolution)一詞,闡述了人類由低等生物演化而來,並以性選擇理論支撐他的論述。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