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版、凹版及平版可以稱為版畫的傳統技法,到了二十世紀初,另外一種版畫的形制—孔版也出現,使得版畫的製作更加方便。現代生活中的許多日常用品上的圖案,多由孔版方式製作。孔版的代表技法為絹版,即將絹網繃在方形網框上,經由手工方式或照相感光方式,使得部分網孔堵塞住,然後在絹版下擱置「載體」,刷上顏料,接著顏料由未被堵住的部份滲下,形成畫面。一般堵塞絹版網目,多用膠水,在照相製版上,則使用感光膠液。
這個製作方便的版畫技法,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源自中國的宋代,再傳入日本,在十八世紀末傳入歐洲,但未受重視。二十世紀起,為了取代石版因重量導致印製不便,而發展出來的滾筒版,及在二戰期間絹版的重估,皆同時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因而徹底改變了傳統版畫的面貌。
這兩種新的印刷複製方式,採用了能夠忠實還原具象效果的照相製版原理,成為美國波普藝術家偏愛的版畫技法。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在1960年代起,開始運用滾筒版,將照片及抽象表現主義的語言綰合在版畫中,他也透過絹版將照片印製在畫布上,藉以實踐生活及藝術合一的藝術理念。
讓絹版大放光彩的,當推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他的作品已經成為波普藝術的經典圖像,他的絹版系列《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更成為美國戰後藝術及文化的表徵。沃荷善於將貌不起眼的大眾文化產物,如可樂罐子、墜機事件、影星或其它表示當代日常生活疏離現象的事物,以攝影手法放大尺寸,畫或印到畫布上,還不時突出畫面的規則網點、或以連環作品方式陳列、或以模板套色方式,經營這種看似二度加工的寫實畫面。他呈現消費社會面貌的藝術手法,使得自己的作品帶有一種商品意味,而他這種完全依據攝影手法完成的圖像,突出複製的色彩,嚴厲質疑著傳統繪畫的功能及畫家特殊的社會地位。為了達成顛覆純粹藝術的菁英心態,他特意將版畫印量由百張提高到千張之譜。
其他的波普藝術家也像沃赫一樣,打破版畫及繪畫的距離,實現媒介本身即為藝術理念的企圖。利希頓斯坦(Roy Lichtenstein, 1923-)在畫布上模仿印刷的模板及網點效果,並以絹版複製普及自己的藝術理念。其他如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 1933-)、衛瑟曼(Tom Wesselmann, 1931-2004)、瓊斯(Allen Jones, 1937-)及赫克內(David Hockney, 1937-)等,也有同樣的做法。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