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的衝突依然持續發酵,中國同時進入改朝換代之際,這些因素使得國際情勢錯綜複雜。1662年,鄭成功趕走台灣的荷蘭人。失去台灣據點的荷蘭人,遂積極接觸清廷,企圖奪回台灣,也希望打破當時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獨占權利。1655年至1685年,荷蘭派遣四次使節團出使大清,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本書作者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 1618-1672)便是首次使節團的成員,他不僅記錄了當時出使經過與中國的風土人情,也繪製了許多水彩圖稿。1658年,他回到荷蘭,把手稿筆記交給自己的弟弟亨德立克(Hendrik Nieuhoff)編輯。1665年,該書荷蘭文出版,同一年法文版也出版,接著德文(1666)、拉丁文(1667)與英文(1669)版,相繼出版,各版都有再版,成為當時除了耶穌會修士的中國報導外,最具權威與一手資料的中國記錄。
1618年,約翰‧尼霍夫這位荷蘭旅行家生於當時位於荷蘭大公國與薩克森公國交界處的巫爾森(Uelsen),父親是該城市長。1640年,他前往巴西,展開他旅行遊歷的一生,除了1658與1671年曾短暫回到故鄉外,一生都在外漂泊。1649年,因為葡萄牙積極開發當地,他離開待了九年的巴西,任職巴達維亞(Batavia, 即今日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1654年成為荷蘭首度出使中國的使節團成員。
這次的出使經歷讓他聲名大噪,他的出使記錄與圖像,更成為十八世紀歐洲流行的中國風情的參考腳本,許多當時的藝術家與建築師多半使用他書中的中國圖像,來營造歐人想像的中國風情。1657年,他離開中國,隔年回到故鄉。1663年,他被指派擔任印度西南岸奎龍(Quilon)的大使,後又轉赴錫蘭,卻因非法走私珍珠入獄七個月。1672年,他在馬達迦斯加島尋找淡水失蹤,結束他豐富的一生。
這部古籍為約翰‧尼霍夫《荷蘭使節出訪中國記》(Het Gezandtschap der Neêrlandtsch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aan den grooten Tartarischen Cham, den tegenwoordigen Keizer van China)英文版第二版,1673年出版。英文版可能未經授權,圖片部分未使用原來的銅版刻版,而是重新刻製。書名頁插圖便委由當時在倫敦的捷克知名銅版藝師何拉(Wenceslaus Hollar, 1607-1677)複刻。內文的其他插圖可以看出英國當時的銅版製作工藝,與歐陸有一段差距。為了吸引讀者,英文版還節錄了1667年德國耶穌會修士阿塔納斯·珂雪(An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出版的《中國圖誌》(China Illustrata)的部分內容。珂雪可說是當時歐洲最知名的學者,他的《中國圖誌》匯集了當時出使中國耶穌會教士的紀錄與書信,而以他的博聞彙整而成的中國知識百科全書,既包括詳細的地圖,亦記錄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各個面向。英文版約翰‧尼霍夫《荷使出訪中國記》在這樣的基礎上,將當時歐人對中國最先進的兩套知識體系彙整起來,主導了之後英國人對中國的印象。
作者:Johan Nieuhoff
名稱:《荷使出訪中國記》(An Embassy from the East 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Grand Tartar Cham, Emperor of China, deliver’d by Their Excellencies Peter de Goyer and Jacob de Keyzer, at His Imperial City of Peking. Wherein the cities, town, villages, ports, rivers, &c. in their passages from Canton to Peking, are ingeniously describ’d), with engraved title by Hollar, title red and black, 431pp. folding double-page map China, 16 full page engraved plates [17 illustrations] and 93 engraved text。
署名:English’d by John Ogilby. London, printed by the author at his house in White-Friers。
技法:活字印刷與銅版直刻(copperplate engraving)。
年代:The second edition, 1673。
尺寸:41,5 x 27 cm。(BO-043)
© 家+藝術
great!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