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物學家奧古斯特‧約翰‧羅瑟(August Johann Rösel von Rosenhof, 1705-1759)生在啟蒙運動的全盛時期。當時,歐洲透過全球航海探險,對世界的認識快速增長,同時殖民運動與科學進展,也為歐洲帶來大量財富。歐人高舉理性,成為社會、政治與宗教權威的主導力量,傳統政治模式大受挑戰,不斷重整改變。現代的學院系統與哲學體系,可說源自這個時期,隨著教育覺醒,新的大學與學院紛紛設立。原本教育屬於少數人士的特權,現在成了社會的必要之善。在美洲與部分亞洲殖民發展下,因著新世界的異國風情,新形態的自然科學誕生問世。
德國的書籍插圖畫家與博物昆蟲學家約翰‧羅瑟,便誕生在這樣一個接受啟蒙思想的貴族家庭中,珍視藝術與科學。在過去的世代中,羅瑟也許只能成為擁有土地的富有封建貴族,難以接觸自由的藝術與科學教育。1728年,羅瑟從丹麥回到德國,生了一場大病,在病榻上,他閱讀到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 1647-1717)的《蘇利南昆蟲之生長變化》(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這位女性,以其精湛的藝術表現,為現代的博物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這本記錄南美蘇利南蝴蝶蛻變的博物書籍,讓她聲名鵲起,亦深深影響了羅瑟的未來。大病痊癒後,他開始投入觀察記錄德國當地的昆蟲、兩棲動物與爬蟲動物,以其生花妙筆畫下這些生物的形態。
由於羅瑟從小便在藝術的環境下長大,學得一手精湛的繪畫技藝。在他對生物生態感興趣後,便以素描與水彩的方式記錄他所觀察到的資料,他甚至收集不同生物的卵與幼蟲,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就近觀察記錄。當時,製作圖鑑書籍,一般會請繪圖師傅繪製圖稿,再請刻板師傅製作版畫,完成版畫印製後,會依據市場,請彩繪師傅為插圖上彩敷色。至於羅瑟,由於他本身便是傑出的繪圖家,因此他作品的圖稿,都由他自己操刀繪製,再交由銅版師傅製作印版的。
1740年,羅瑟的第一本生物誌《有趣的昆蟲》(Insecten-Belustigung)開始分期出版,奠下他在德國博物誌的始祖地位。接下來的十幾年,他開始研究另外一個物種:青蛙,涵蓋了青蛙的整個生命週期、棲息地與不同種類。1753-58年,他的第二部作品《德國青蛙博物誌》(Historia naturalis Ranarum nostratium)在紐倫堡出版。這部作品在內容與製圖上,都更精益求精,成為了青蛙這個物種最美的博物誌之一。全書研究並不僅只限於青蛙的物種與生態,也以解剖方式呈現青蛙這個物種的結構,打破了之前其他類似作品單只描述物種外觀的作法。這部作品可說第一本全面嚴謹研究兩棲生物類的生物誌,是現代科學經驗主義的一個典範,甚具學術價值。
可惜,羅瑟未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其他物種,1759年,他因腦中風過世,留下蜥蜴與蠑螈的未竟之業。羅氏姬螽(Metrioptera roeseli)便是為紀念他,以他名字命名的一個物種。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