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請私訊。
作者:Ernst Schumacher-Salig (1905 – 1963 )
名稱:村落景致。
署名:左下角署名E. Schumacher-Salig。
技法:油彩畫布。
年代:約1930年代。
尺寸:86 x 80.5cm (33 7/8 x 31 11/16in)。(PA 062)
興起於二十世紀初的德國表現主義,擷取後印象派的精華,繼續深入探索人類個體的精神深度,放棄印象派單純的自然描摩,筆觸奔放,造型詭譎誇張,畫面中浮現的盡是藝術家的生命活力。北德柏林的「橋派」(Die Brücke),南德慕尼黑的「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構成了表現主義的兩大支柱,崛起於萊茵河中游的「青年萊茵」(Das Junge Rheinland),亦不多讓。這個藝術流派影響深遠,在文學、戲劇、音樂、建築中,都能開花結果,只是,隨著納粹1933年執政,保守勢力反撲,表現主義受到打壓,被貶為墮落藝術,許多藝術家無法繼續抒發。舒馬赫—薩利格(Ernst Schumacher-Salig),可說這個德國現代藝術歷史發展的最佳縮影。
十七歲時,舒馬赫—薩利格便已加入「青年萊茵」這個藝術團體,並在藝術重鎮杜塞多夫美院學習。在「青年萊茵」解散後,他又跟友人成立「萊茵社團」(Rheingruppe),繼續推廣表現主義的理念。1930年代初,他到柏林,成立「柏林分離派」(Berliner Sezession),同時深受當地風光吸引,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然而,隨著納粹執政,他作品的表現張力超出獨裁當局的容忍底線,不斷受到打壓,不僅美術館撤掉他的作品,就連拍賣行也被禁止拍賣他的作品。1937年7月,納粹在慕尼黑舉辦「墮落藝術特展」(Entartete Kunst),舒馬赫—薩利格的作品赫然在列。這個展覽正式標示納粹與表現主義的決裂,徹底剝奪了藝術創作的自由。
這幅《村落景致》約是舒馬赫—薩利格1930年代的作品,畫面景致蕭瑟,德國特有的村落建築正迎接著即將來臨的冬天,樹木近乎光禿,枝幹裸露,顯得虛弱。舒馬赫—薩利格的筆觸,已非一般的暢快塗抹,而是融入自己抑鬱的感受,儘管前景陰暗,並且使用大量黑色色調,畫家依然經營出豐富的層次,逐步過渡到中景的白牆,畫面的對比亦非單純的色調表現,間接展露出可能的期待,抒發潛意識中夢想的出口。和其他德國表現主義者相比,舒馬赫—薩利格的手法並不激情潑辣,反而內斂沈穩,但對藝術的真誠,和其他表現主義者一樣一致,因而無法見容於納粹。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