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意指能與神溝通交流、領受神諭,並預言未來之人。聖經中已有女先知的記載,有的至今仍為人尊崇,如女先知亞拿,東正教甚至將其列為聖人。古希臘羅馬時期,便有許多關於女先知的記載及傳說。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最為人熟知的女先知,便是畫中的女主角古瑪葉安(Cumaean),後人甚至直接以西碧爾(Sibyl,女先知的希臘譯音)稱呼她。相傳,古羅馬王政時期,這位女先知曾拿著九本預言書向當時的國王盧修斯(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 ?-前496年)索取天價,國王因先知索價過高,斷然拒絕,女先知竟立刻在國王眼前燒毀其中三本,以剩下的六本預言書向國王索取九本的價錢,在看出國王猶豫的眼神後,女先知立刻又燒毀其中三本,再次以原價向國王索價。國王眼見治國的方策就要付之一炬,只好答應女先知,以原來三倍的單價,買下剩下的三本預言書,可惜,這三本書並未助國王創功立業,西元前509年,盧修斯便因暴政而被推翻(根據記載,餘下的三本預言書原藏於羅馬丘比特神殿,可惜於西元前80年因神殿失火付之一炬)。

精明的女先知,也有失算的時候,招致悲慘的命運。太陽神阿波羅為女先知的美貌傾倒,答應讓她長生不老,只求一親芳澤。誰知,女先知得到了永恆的生命後,卻不遵守約定。阿波羅惱羞成怒,長生不死,從此成為女先知的詛咒,雖然永生不死,卻無法青春永駐,隨著光陰的流逝,不斷老去,最終身體萎縮,只能塞進一口瓶子內,懸掛在樹上,有氣無力吐出神諭。

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他著名的長詩《荒原》開宗明義引述這段取自西元一世紀古羅馬小說《獻祭》(Satyricon)的短文:

Nam Sibyllam quidem Cumis ego ipse oculis meis vidi in ampulla pendere, et cum illi pueri dicerent: “Σίβυλλα τί θέλεις;" respondebat illa: “ποθανεν θέλω".

這段拉丁與希臘文夾雜的對話,意指:「我親眼看見女先知古瑪耶安懸掛在瓶中,男孩們問她:『女先知,妳想要什麼?』她回答:『我只想死。』」

艾略特在《荒原》長詩的第一行寫下:「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為什麼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每年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女先知卻只能年復一年,拖著乾枯萎縮的不死之軀,看著一片繁華,無力地懸掛在樹上,啃噬著自己因背約所招來的詛咒。長生不死,成為女先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劇。

這幅女先知為義大利學派的古典油畫,女先知通透的肌膚質感,呈現出相當動人的效果,整體色調相互呼應。在女先知的肩頸部分,畫家更以高明的技巧,交互運用咖啡色與膚色,利用不同程度的明暗度,成功化解人物輪廓線條與畫作背景邊緣過渡時容易產生的銳利感,讓作品更臻完善。

畫中女主角,應是根據義大利大師古耶奇諾( Guercino, 1591-1666)的女先知古瑪葉安而繪,然而,這位無名畫家並未原樣臨摹該畫。古耶奇諾繪有四幅著名的女先知畫作,分別是女先知古瑪葉安、絲瑪麗安(Cimmerian Sibyl)、芃絲安(Persian Sibyl)以及芙爾吉安(Phrygian Sibyl)。這位無名畫家綜合古耶奇諾其他三幅女先知畫作的特徵,採用古瑪葉安側頭的姿勢,挪用絲瑪麗安部分的神情與安置芃絲安握筆書寫的動作等,結合成畫中姿態。

古耶奇諾,女先知古瑪葉安(Cumaean Sibyl),油彩畫布,1651,私人收藏。

古耶奇諾,女先知古瑪葉安(Cumaean Sibyl),油彩畫布,1651,私人收藏。

古耶奇諾,女先知芃絲安(Persian Sibyl),油彩畫布,1647,現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Roma, Musei Capitolini)。

古耶奇諾,女先知芃絲安(Persian Sibyl),油彩畫布,1647,現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Roma, Musei Capitolini)。

古耶奇諾,女先知絲瑪麗安(Cimmerian Sibyl),油彩畫布,1638,收藏者不詳。

古耶奇諾,女先知絲瑪麗安(Cimmerian Sibyl),油彩畫布,1638,收藏者不詳。

古耶奇諾,芙爾吉安(Phrygian Sibyl),油彩畫布,1647,收藏者不詳。

古耶奇諾,芙爾吉安(Phrygian Sibyl),油彩畫布,1647,收藏者不詳。

至於這幅畫中的女先知的輪廓,則接近另一位義大利大畫家柯雷吉歐(Correggio, 1489-1534)筆下的女子。柯雷吉歐的繪畫,從聖母到希臘羅馬的女性神話人物,全都流露出清純甜美的味道。不過,我們這位無名畫家,又為女先知添上了一種聖潔,女先知的思考神態,動人,充滿韻味,畫工精細,可謂難得一見的古典油畫精品。

柯雷吉歐,神聖家庭( Holy Family) ,油彩畫布,1518-1519,現藏於巴黎奧爾良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Orléans)

柯雷吉歐,神聖家庭( Holy Family) ,油彩畫布,1518-1519,現藏於巴黎奧爾良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Orléans)

義大利大師古耶奇諾,生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Emilia-Romagna),活躍於羅馬與波隆那地區。他的繪畫風格見證了文藝復興過渡至巴洛克時期的階段,並以精湛的技法,大量創作各樣壁畫、祭壇畫等,深受教皇與主教喜愛,在世時,便累積了可觀的財富與聲譽。享譽全球的西班牙名畫家委拉茲奎茲(Diego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第一次到義大利旅遊,便曾至大師家中登門拜訪,創作風格帶有古耶奇諾的影子。

柯雷吉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帕馬(Parma)學派第一位重要畫家,生於義大利艾米利亞地區(Reggio Emilia)附近的小鎮柯雷吉歐(Correggio)。父親從商,家中人口眾多,生活清苦。他首先在摩甸納(Modena)當學徒,接受古典主義的薰陶啟迪,1506年到曼托瓦(Màntova)後,風格明顯的受到文藝復興藝術家的影響。1519年遷居帕馬,在當地結婚,接受私人沙龍或教堂委託製畫,直至終老。他的作品充滿活力與感性,在世時,似乎沒有招收學徒,缺少直接受其影響的接班弟子。然而,柯雷吉歐的作品卻被後世公認,影響矯飾主義與巴洛克時期藝術家與後世的藝術革新發展。在他的作品中,更預見十八世紀崛起的洛可可藝術。在柯雷吉歐死後約半世紀,熟知柯雷吉歐作品的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見註解)便認為柯雷吉歐生前若有機會到羅馬發展,增加曝光度,定可成為知名畫家。此外,十八、十九世紀,眾多到過義大利的藝術家,亦不斷在日記中提到柯雷吉歐的名字,顯示柯雷吉歐間接影響了十九世紀興起的浪漫主義。

註解: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有長達百萬言的《藝苑名人傳》,書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藝復興」一詞,並提出可按14、15、16世紀劃分美術發展階段,對後世藝術理論研究影響至鉅。

SONY DSC

作者:不詳
名稱:古瑪葉安女先知(Cumaean)。
署名:無。
技法:油彩畫布。
年代: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尺寸:73.6 x 62.2 cm。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