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請私訊。

約翰.西奧多德‧德‧布里(Johann Theodor De Bry,1561-1623)生於今比利時的列日(Liège),為著名的版畫師傅與出版家西奧多德‧德‧布里(Theodor De Bry,1528-1598)的長子。在當時宗教衝突頗烈的時代,德‧布里家族因為自己路德教派的身份,遷往親路德教派的德國法蘭克福。約翰跟隨父親,依然致力出版,加上自己偏愛花卉,參考了許多當時的圖鑑,並在自己的住家栽種許多鬱金香,遂於1611年出版了《花卉新鑑》(Florilegium novum),內含87張圖版。1641年,約翰‧德‧布里的女婿,亦是當時法蘭克福知名的出版商馬太‧梅里安(Matthäus Merian,1593-1650),重新整理再版,更名為《花卉新鑑增修版》(Florilegium Renovatum et Auctum),增補圖頁,數量多達176張。其中圖版忠實紀錄眾多花卉,刻畫細膩,賦予花卉不同的生命力,兼具知識與藝術價值。

整套花卉圖鑑,皆以拉丁文學名書寫花卉名稱。這種以拉丁字母書寫,世界廣泛應用的植物名稱,全稱為「拉丁植物學名」,簡稱「學名」,透過科學方法進行物種分類,採用「二名法」,以「屬名」和「種加詞」構成。這是在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倡導下,通過國際植物學專門會議討論通過而固定下來,沿用至今。其實,早於林奈二百年的鮑欣兄弟(Johann Bauhin, 1541-1613; Caspar Bauhin, 1520-1624)就已發明了這種命名法,林奈則進一步推廣普及。由於《花卉新鑑》出版時間距今久遠,當時林奈推行的命名法尚未統一普及,因此當中有些名稱早遭淘汰,不復使用,更凸顯這部圖鑑的歷史意義與稀有性。

圖鑑中植物插圖,採銅版直刻,手工上彩之技法。西方手繪上彩傳統由來已久,中古時期的手稿書籍,便可見到精美的彩色插圖,隨著時代演變,版畫作坊中往往有單獨的上彩部門,例如古地圖的製作,便缺不了這類手繪作坊。但由於上彩的精粗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決定印品的好壞,再加上各個時代有其獨特的上彩方式與顏料,因此為了區分當時或後代上彩,而有原始手繪上彩(original colour)及後人手繪上彩(late colour)之分。

銅版直刻技法的出現與中古時期強大的金屬工藝傳統有密切關係。當時的金匠習慣在刻鑿金屬表面後,將硫與煤煙混合塗入刻鑿後的凹槽中,然後壓印在紙上,以此掌握刻鑿作品的效果。銅版作品只要在將硫與煤煙的混合物,換成油墨後就算完成。然而,本幅作品所採用的銅版直刻技法,由於銅版硬度較大,尚需要克服材質的阻力,加上穩定靈巧的手及耐心,才能完成。直刻的刻鑿往往曠日費時,因而被稱為版畫中的貴族,以貴族階級的養成亦非一朝之工,來形容直刻的製作難度。

作者:約翰.西奧多德‧德‧布里(Johann Theodor De Bry)

名稱:風信子(Hyacinthen),出自:《花卉新鑑》(Florilegium novum)。

署名:無。

技法:銅版直刻,手工上彩。

年代:1641。

尺寸:38×56 cm(P D-F-002)。

SONY DSC

作者:約翰.西奧多德‧德‧布里(Johann Theodor De Bry)

名稱:草莓(Fragaria),出自:《花卉新鑑》(Florilegium novum)。

署名:無。

技法:銅版直刻,手工上彩。

年代:1641。

尺寸:38×56 cm(P D-F-003)。

SONY 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