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坦尚尼亞拜訪友人,朋友為讓我深入體會當地生活,特請在地人做了道地的地方美食。整個烹飪過程似乎相當複雜,卻也說不出細節來,印象深刻的是,整頓飯都是用左手取食。坦尚尼亞朋友在一旁,不斷重複說「不要用右手,只能用左手」。看友人吃得津津有味,我雖挺喜愛這種親手抓食的自然風味,卻也不能否認,整餐飯吃得杯盤狼藉,以手當餐具,讓一頓飯吃得辛苦又臉紅羞愧。看來,我距離「原始」的生活太久了,忘記先民在生存的開端,正是使用這樣萬能的工具,尋找食物、獵殺、烹煮、取食。
最早出現的餐飲工具,也是以手為意象延伸發展出來,像是日前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103/12/13-104/3/15),就展出兩把手斧,估計為分割大塊肉體的器具。

奧杜威手斧,距今約120至140萬年前,出土於東非坦桑尼亞。圖片出處。
此類分割工具,因為進食細緻度的改變,開始分門別類起來,逐漸分為廚房用與餐桌用,在英文中,便分成service與table兩類餐具。以刀子為例,在廚房使用切割大塊肉的刀叫做kitchen knife,用餐時,我們則以table knife將食物切細到可入口的大小。
東方雖因飲食文化的差異,發展出不同的食用工具,亦可見到在廚房中,拿來攪拌大鍋麵的長筷子,與個人吃麵時大小相去甚遠、方便使用的短筷子。值得一提的是,人才是工具運用的主體,人類生活中的思維文化,會改變器具的使用方式。一份資料顯示,過去中國人用筷子喝湯,以湯匙扒飯;因為當時人們多飲用羹湯,用筷子撈起黏呼呼的湯體,可以快速冷卻,且易入口;主食的成分也與今日不同,比較像是穀類食物,用湯匙的確好用多了。時至今日,東西交互影響下,中式廚房出現西方器具,一點都不令人驚訝!重點是好不好用。

維多利亞時代桌子擺設。圖片出處。
「好不好用」這件事,讓設計發明者,無不絞盡腦汁,提供當代人們一個更便利更舒適的生活。以西方餐具設計來看發明的歷史,便能明白這點。今日的西餐禮儀,大眾並不陌生。餐盤旁邊擺刀、叉、湯匙等,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類、肉類,視所需由外而內取用;左手邊是麵包盤和奶油刀,右上角擺設玻璃杯類的餐具: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杯子。甜點、咖啡所需之餐具置於餐盤上方。以上為正統的西式用餐景象,有些驚人,遑論再加上生蠔、海鮮餐點等,會額外增加的器具。然而,在台灣,我也曾經遇到從沙拉到主餐、甜點,僅提供一份刀叉的餐館;這正說明,人才是工具的主人,只要用的人高興,多個一把刀一個叉,都是累贅。
不可否認,這樣的行為真的會傷了設計師的初心,如果一意尋求簡單生活的人增多,或許也會為地球上的人帶來些許的遺憾。

芒果叉。圖片出處。
西式餐具設計最為大鳴大放的時代,當屬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時值英國統領世界海上霸權時期,生活富裕讓英人更加講究吃甚麼與用甚麼東西吃。為了在不同使用情況下達到最佳效果,餐具因此繁複多變。光是叉子就可細分為:生菜叉、兒童專用叉、沙拉叉、黃瓜叉、水果叉、芒果叉、莓果叉、冰淇淋叉、甜點叉……族繁不及備載。同此,可以類推到刀子、湯匙的身上。在這同時,英人又為不同的飲食種類,設計出各種器具,像是一條魚上桌,分送食物時,需要有較寬的刀面承載肉身,以及專屬的叉子讓過程更為簡便。除了我們熟知的裹麵包的奶油專用刀外,起司也有獨特的專用挖勺。就是吃藥這等重要的事,一樣不會馬虎,專用的湯匙更是必要,好讓藥物順利從咽喉而下,等於健康幸福的保證。

各式叉子。圖片出處。
不管是想要過個精緻生活,把各種食物細細分門別類,找到適合的餐具,或是一刀一叉走天下,在今日恐怕各有擁護者。然而,深入來看,這種差異蘊含的是各自對美感生活的體會,沒有絕對好與壞的答案,但是需要多多細細思考、體會。從這來看,飲食文化其實也是一種哲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