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版磨刻又名美柔汀銅版(Mezzotinto),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大行其道,專精此法的版畫家以此複製英國當時知名肖像畫家及其他大師的作品。因這一技法在英國廣受喜愛,技法發展不斷精進,又被稱為「英國技法」。然而,磨刻技法早在十七世紀即已出現,發明人並非英國人,而是德國人基根(Ludwig von Siegen, 1609-1680)。他為一職業軍人,也是一位業餘的藝術家,後供職於卡塞城(Kassel)地方公爵的宮廷中,與王子魯普雷希特(Ruprecht, 1619-1682)相善。魯普雷希特王子對藝術深懷興趣,由基根處學習到他所發明的磨刻技法。魯普雷希特王子的舊識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 – 1685)於1660年回到英國登基為王,中興了英國因為內戰及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 – 1658)執政時期而力量削弱的王室。在查理二世登基幾星期後,魯普雷希特王子也來到倫敦,受到禮遇,後定居下來,磨刻技法因而輾轉進入英國。

銅版磨刻並非直接在銅版上刻繪畫面,而是首先透過一種半月型、刀口帶有許多細小鋸齒的搖刀,在光滑的版面上,進行規則而且均勻的刮鑿運動,直到整個版面都佈滿細小的凹點,形成粗糙的表面。這個刮鑿運動十分耗時,而且枯燥,往往修整一個十六開的版面需時二十小時。修整完畢的版面,由於已有無數細點,在直接上墨印製後,紙面會出現宛如絲絨般均勻的黑色色調。到這一過程,基本上只是準備創作的版面。接著版畫家利用粗細不同的磨刀,開始依據畫面所需,將版面上粗糙的部份做不同程度的打磨。完全打磨平整的部份,油墨無法停留,印在紙上便形成白色。未加打磨的版面吃墨最深,在紙面上留下墨黑效果。其他部份則依據打磨程度的深淺,而構成不同層次的灰色過渡色調。不過,相對於銅版直刻,磨刻的打磨工序顯得較為省力,而且磨刻的版面即為印出的畫面,版畫家可以直接在版面上判斷畫面印出的效果,不像直刻與蝕刻需利用試印,來掌握最終畫面。

英國繪畫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才算邁入歐洲的藝術殿堂之中,在此之前,國外影響主導了英國的藝壇,十六世紀時有德人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c. 1497 — 1543),十七世紀有法蘭德斯的肖像畫大師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 – 1641)。不過,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繪畫藝術開始展現強大的創造力,並建立獨樹一格的肖像畫風。雷諾茲(Joshua Reynolds, 1723-1792)、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霍普那(John Hoppner, 1758-1810)及勞倫斯(Thomas Lawrence, 1769-1830)等肖像畫家不僅在英國普受喜愛,而且他們的風格,也廣被歐陸接受。這也促進英國的美柔汀銅版藝術的迅速發展,十八世紀後半葉,亦是該地美柔汀銅版名家輩出的時代。他們在五十年之間,複製了近七百件雷諾斯的作品,而其他風俗題材及複刻其他大師作品的版畫亦不在少數。許多磨刻家專注而熱切從事著複製工作,並運用磨刻技法光影表現細膩生動的特質,以畫面呈現柔和精緻的效果,廣佈英國肖像畫在此際的成就。許多美柔汀作品深受藏家喜愛,甚至出現複製作品身價高於原作的現象。
我們這張《本懷德女士肖像》(Lady Bampfylde)美柔汀銅版,便是此際的傑出代表作品,英國的肖像畫大師雷諾斯,亦是英國王家美院(Royal Academy)的首任校長,1776年,受本懷德(Charles Warwick Bampfylde)委任,為其新婚妻子凱特玲‧摩爾(Catherine Moore)繪製此幅肖像。雷諾斯以著名的梅第奇維納斯雕像為範本,安排本懷德女士的姿態,原本維納斯的雙手分別遮掩住自己的胸部與私處,而雷諾斯則略微調整本懷德女士的雙手,降低原本遮掩胸部的左手,調高右手,但卻在下半身部分投下一抹影子。這個姿勢既表示了女子的合宜謙遜,又暗喻生育能力。此畫現收藏在英國的泰德美術館中。
美柔汀銅版畫家瓦特生(Thomas Watson, 1743-1781)複刻過許多雷諾斯的肖像畫,技法純熟,他的版面刮鑿細膩,加深明暗對比效果,明暗過渡更形柔和婉轉,並利用磨刀試著再現原畫的筆觸。

《本懷德女士肖像》局部,可以見到美柔汀銅版畫家瓦特生的細膩技法。

《本懷德女士肖像》局部,可以見到美柔汀銅版畫家瓦特生的細膩技法。

本幅《母子圖》磨刻作品,為丹麥重要畫家與版畫家彼得‧伊斯台德(Peter Ilsted, 1861-1933)晚年的作品,基本上是以他1892年的油畫作品《母子圖》為主軸,刻繪出位於丹麥洪貝克(Hornbæk)海港漁夫的日常生活景象。室內的光線溫和,明暗的對比烘托出溫馨的氛圍,線條簡明的室內靜物與母子人體的依偎曲線,為看似清貧的生活,添上神聖的意味

本幅《母子圖》磨刻作品,為丹麥重要畫家與版畫家彼得‧伊斯台德(Peter Ilsted, 1861-1933)晚年的作品,基本上是以他1892年的油畫作品《母子圖》為主軸,刻繪出位於丹麥洪貝克(Hornbæk)海港漁夫的日常生活景象。室內的光線溫和,明暗的對比烘托出溫馨的氛圍,線條簡明的室內靜物與母子人體的依偎曲線,為看似清貧的生活,添上神聖的意味

《母子圖》局部二,可以看見美柔汀銅版修整版面時的細小黑點。

《母子圖》局部二,可以看見美柔汀銅版修整版面時的細小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