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西洋版畫的發展,至今已約有六百年的歷史,和大約同時期出現的活字印刷術互相搭配,在近代歐洲興起之際,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將知識與訊息經由圖像,具體地呈現在當時歐人眼前,同時,也有許多藝術家藉由不同版畫的技法與特性,鋪陳他們的藝術理念。

由於版畫的獨特性格,而有了屬於版畫特有的審美感官經驗,更由於不同的版畫技法,這種感官經驗,也豐富多變。版畫或許沒有繪畫、雕塑及建築等藝術的雄偉及崇高,但卻為觀者打開世界的另一扇景緻。版畫喚起觀者的興趣、觀看的慾望、好奇心、經驗,同時注入親切或興奮的感覺,而不令人敬畏,彷彿音樂中的室內樂或獨奏,以愜意舒適的方式貼近人類的心靈。我們將會介紹一系列的版畫技法,現在先大致介紹版畫的幾種分類。

人類為了解決圖像複製的問題,發明了版畫。從圖像在版上的位置,版畫分成了凸版、凹版、平版與孔版。凸版的圖像凸出,不要的部分會被刻掉,就像印章上的名字一樣,代表技法便是木刻。

至於凹版,說來比較複雜,為了製作在版畫上凹陷的畫面,使用的技法可說多變,大致上可以分成不使用化學手法與使用化學手法。所謂化學手法,便是透過硝酸等溶解液組合成的腐蝕液來處理畫面,西洋版畫在凹版上的發展,過去可謂獨步全球,發明了諸如直刻、針刻、美柔汀(前述屬不使用化學手法)、蝕刻、粉末腐蝕法、照相蝕刻(前述屬於使用化學手法)等等可以銅版版畫來概稱的技法。

至於不凸出不凹陷的版,便是平版,平版大概是現在社會中,使用最廣的版畫形制。今日我們閱讀的書籍、報紙、雜誌等,幾乎都是平版的產物,最初的平版版畫,來自石版。
到了二十世紀初,另外一種版畫的形制-孔版也出現了,其基本概念,便是讓顏色由版上留出來的孔洞滲漏至下面的載體上,代表技法便是絹版。絹版除了製作方便外,也不會像其他版畫形制,在印刷時會產生畫面左右相反的情形。

我們先來看看一些版畫,瞭解不同技法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之後,會以局部畫面來介紹各個不同的版畫技法的特質。

銅版腐蝕法與粉末腐蝕法(etching & aquatint): Käthe Kollwitz (1867-1945),母子與死神(Tod und Frau um das Kind ringend),1911。

銅版腐蝕法與粉末腐蝕法(etching & aquatint):
Käthe Kollwitz (1867-1945),母子與死神(Tod und Frau um das Kind ringend),1911。

美柔汀銅版(Mezzotint): 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 / Thomas Watson (1743-1781),本懷德女士肖像(Lady Bampfylde),1779。

美柔汀銅版(Mezzotint):
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 / Thomas Watson (1743-1781),本懷德女士肖像(Lady Bampfylde),1779。

銅版直刻(engraving):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亞劇作集》(The Dramatic Works), edited by George Steevens, engraved plates, by W. Bulmer & Co. for John & Josiah Boydell, 1802。

銅版直刻(engraving):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亞劇作集》(The Dramatic Works, edited by George Steevens, engraved plates, by W. Bulmer & Co. for John & Josiah Boydell, 1802)。

彩色石版(colourlitho): Karl Hofer(1878 – 1955),盜賊(Räuber),彩色石版(colourlitho),約1910。

彩色石版(colourlitho):
Karl Hofer(1878 – 1955),盜賊(Räuber),彩色石版(colourlitho),約1910。

爐火純青的硬木木刻(wood engraving): Rabelais François,《哈伯雷作品集:巨人傳》(Oeuvres de Rabelais. avec les dessins de Gustave Doré. Garnier Frères, Paris, 1873)。

爐火純青的硬木木刻(wood engraving):
Rabelais François,《哈伯雷作品集:巨人傳》(Oeuvres de Rabelais. avec les dessins de Gustave Doré. Garnier Frères, Paris, 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