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這座名為碧雅翠絲的大理石雕像前,一定要先認識義大利中古時期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但丁誕生在素有「文藝復興搖籃」之稱的佛羅倫斯,他來自貴族家庭,曾為佛羅倫斯最高行政官之一,後因政治原因而被流放,終生未能返回佛羅倫斯。
由於這種政治紛亂,啟發但丁創作《神曲》(La Divina Commedia)這部偉大的作品,透過作者幻遊於地獄、煉獄及天國,與多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與政治變革,並以高度的文學筆觸闡述總結哲學、科學、神學、詩歌、繪畫、文化等人類精神產物,可謂一部歐洲中古基督教世界的百科全書。《神曲》中除了傳達但丁對世界的省思,也向世人介紹了他的創作繆斯—碧雅翠絲,這位在《神曲》中宛若仙女般的女子,藉著她的引導,但丁才由煉獄進入天堂。
一直以來,碧雅翠絲‧波提納瑞(Beatrice Portinari , 1266–1290)的存在,一直受到各界爭論,今日,多數學者基本上已接受碧雅翠絲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按但丁的描述,第一次遇到碧雅翠絲時,他才九歲。那年,但丁的父親帶他到波提納瑞宅第參加五月舞會,當他第一眼看到當時八歲的碧雅翠絲,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終此一生,她成了但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除了成為《神曲》中仙女的原形,詩集《新生》(Vita Nuova)也因她而誕生。實際上,但丁一生中只遇到碧雅翠絲兩次,第二次碰面已是九年後的事。那日,碧雅翠絲穿著白衣,由兩位年長的女性陪伴,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但丁相遇,碧雅翠絲對但丁簡單的問候,卻讓狂喜的但丁留下這樣的詩句:
the hope of her admirable greeting abolished in me all enmity and
I was possessed by a flame of charity,
and if anyone had asked me a question I would have said only Love!
with a countenance full of humility."
(她那令人眷戀的幾聲問候,我的憤世嫉俗煙消雲散
慈愛如火,在我心中燃起
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
那是一份添上謙遜的愛意!)
此後,他們再無任何接觸,也就是說,但丁對碧雅翠絲的愛戀,始終沒有成為真實的關係。出生銀行世家的碧雅翠絲,1287年嫁給銀行家賽門‧德‧巴弟(Simone dei Bardi),但丁本人也在1285年娶妻潔瑪‧多納丁(Gemma Donati)。即便如此,但丁對她的愛,仍未稍減。婚後三年,碧雅翠絲即去世,藉由《新生》詩集,但丁用一字一句寫出自己心中的憂傷與惋惜。
這段不曾表白的情感,不但令但丁留下後世永存的文字作品,也激起其他藝術家的遐想,紛紛留下油畫、版畫、雕塑等等作品。英國前拉菲爾畫派畫家亨利‧哈樂地(Henry Holiday, 1839-1927)的畫作《但丁與碧雅翠絲》(Dante and Beatrice)即為一例。哈樂地喜愛但丁的作品,創作這幅但丁與碧雅翠絲在街上巧遇的作品時,為讓畫作盡善盡美,畫家於1881年前往佛羅倫斯研究當地的建築與街景。現在,這幅畫作收藏在英國利物浦的沃克美術館(Walker Art Gallery)。
這尊《碧雅翠絲》半身雕塑,為二十世紀初的作品,以大理石及雪花石雕塑出碧雅翠絲典雅、靜默的氣質,微低的頭不由讓人猜想,未曾與但丁深談的她,是否對但丁留下某種記憶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