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並不只是一種指路或標示的工具。今日地圖的雛形,應該歸功於歐洲十五與十六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人的世界隨著地理大發現,逐漸走出中古時代的歐洲地界。新的測繪方式,如圓柱投影法與三角測量,地圖愈來愈趨精細準確。

古羅馬時代生活在埃及的天文地理與數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ca. AD 90—168),便已經以改良過的投影法來製作地圖。然而,限於當時的地理知識與測量數據,托勒密的世界地圖只能呈現部分區域,而且比例較小。從十五世紀刻製出版的托勒密地圖來看,便可看出當時歐洲人眼中的世界概況。

托勒密世界地圖的十五世紀手稿複刻件,已見到遠東地區的中國(Sinae)、斯里蘭卡(Taprobane)及馬來半島(Aurea Chersonesus)了。

托勒密世界地圖的十五世紀手稿複刻件,已見到遠東地區的中國(Sinae)、斯里蘭卡(Taprobane)及馬來半島(Aurea Chersonesus)了。

1482年出版的托勒密世界地圖的木刻版,其中已添補了新的地理知識。

1482年出版的托勒密世界地圖的木刻版,其中已添補了新的地理知識。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來臨,未知的世界一一出現,到了今天,地圖的型態更是五花八門。當我們在衛星定位的時代,回顧過去的地圖繪製,可以想像人類歷史的不同進程,那是一個走出迷宮的過程,然而,在地理,甚至宇宙探索中,人類似乎走出了空間的迷宮,但心靈中的迷宮,則彷彿變得複雜許多。

費德列克‧德‧維特(Frederick de Wit, 1630-1706 )為荷蘭重要製圖師。1648年,他離開自己的故鄉顧達(Gouda),來到阿姆斯特丹,開設了一家印刷作坊,從事城市景觀與地圖刻製,到了1662年,隨著事業拓展,亦開始出版地圖冊,張數不一,包含從17張到190張的各類地圖冊。由於他不常在自己刻製的圖版中標示年代,因而難以斷定地圖的印製時間,加上許多地圖冊的出版時間長達數年,更增難度。這張由德‧維特親自繪製修訂的漂亮的亞洲地圖,和先前的版本不同,新版突標示並顯出各個地區的差異,和今日的地圖相比,圖中的印尼(原東印度地區)較印度來得要大,而左下角的人物開光繪製出一隊駱駝商旅,彷彿在邀請十七世紀的「家居旅人」從事一場刺激的冒險。

費德列克‧德‧維特(Frederick de Wit, 1630-1706 )為荷蘭重要製圖師。1648年,他離開自己的故鄉顧達(Gouda),來到阿姆斯特丹,開設了一家印刷作坊,從事城市景觀與地圖刻製,到了1662年,隨著事業拓展,亦開始出版地圖冊,張數不一,包含從17張到190張的各類地圖冊。由於他不常在自己刻製的圖版中標示年代,因而難以斷定地圖的印製時間,加上許多地圖冊的出版時間長達數年,更增難度。這張由德‧維特親自繪製修訂的漂亮的亞洲地圖,和先前的版本不同,新版突標示並顯出各個地區的差異,和今日的地圖相比,圖中的印尼(原東印度地區)較印度來得要大,而左下角的人物開光繪製出一隊駱駝商旅,彷彿在邀請十七世紀的「家居旅人」從事一場刺激的冒險。

這張名為〈東印度及其附近島嶼新輿圖〉約在1680年出版,為荷蘭費雪(Visscher)製圖家族的尼可拉斯‧費雪(Nicolaas Visscher)製作。圖中包括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台灣、日本南端、新幾內亞與澳洲北部等地區。標示出一些在當時這個地區其他地圖上所沒有的地名。圖名開光花飾精美,配上東印度地區的風物特產與人物,極富異國情調。原始手繪上彩,配上金色,全圖效果動人。台灣的形狀已略具雛形,周遭島嶼亦已標示出來。

這張名為〈東印度及其附近島嶼新輿圖〉約在1680年出版,為荷蘭費雪(Visscher)製圖家族的尼可拉斯‧費雪(Nicolaas Visscher)製作。圖中包括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台灣、日本南端、新幾內亞與澳洲北部等地區。標示出一些在當時這個地區其他地圖上所沒有的地名。圖名開光花飾精美,配上東印度地區的風物特產與人物,極富異國情調。原始手繪上彩,配上金色,全圖效果動人。台灣的形狀已略具雛形,周遭島嶼亦已標示出來。

這張〈中華帝國新輿圖〉原為1657年強森(Jan Jansson)的《新輿圖》(Atlas Novus)中的中國地圖,一六九0年代再由Schenk & Valck再度發行。包含兩個人物裝飾開光及點景船隻圖案。中國各省已經大致精確描繪出來,許多城市亦被標示,海岸部分顯得更加準確,特別是廣州、澳門及香港地區的。韓國已是半島,較過去的地圖增加更多細節。台灣的西海岸較東海岸來得曲折,或許因為此區在荷據時代已經進行過深度的殖民開發,在地理認識上有比較豐富的依據,東海岸旁有兩艘中國平底帆船出沒。圖名開光部分飾有西洋傳教士與商人,左側縮尺則是一群小天使。

這張〈中華帝國新輿圖〉原為1657年強森(Jan Jansson)的《新輿圖》(Atlas Novus)中的中國地圖,一六九0年代再由Schenk & Valck再度發行。包含兩個人物裝飾開光及點景船隻圖案。中國各省已經大致精確描繪出來,許多城市亦被標示,海岸部分顯得更加準確,特別是廣州、澳門及香港地區的。韓國已是半島,較過去的地圖增加更多細節。台灣的西海岸較東海岸來得曲折,或許因為此區在荷據時代已經進行過深度的殖民開發,在地理認識上有比較豐富的依據,東海岸旁有兩艘中國平底帆船出沒。圖名開光部分飾有西洋傳教士與商人,左側縮尺則是一群小天使。

〈東印度及其附近島嶼新輿圖〉的圖名開光。

〈東印度及其附近島嶼新輿圖〉的圖名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