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椅(fauteuil)是帝政時期最常見的椅子款式其一,然而,這些扶手椅並不能隨意放置,必須沿著牆擺放,也因為如此,椅背通常被設計成平而筆直的長方形,上方有時會加上三角牆造型裝飾,或是向後翻捲;而墊料直接填塞於椅背。椅座的部分為方形,扶手增設肘墊,支撐扶手的桿柱通常與椅座前腳一體成形,若未相連,椅腳則成四角柱、圓柱或倒立式凹槽柱。支撐桿柱的樣式多變而富巧思,我們可以見到女像柱、天鵝、老鷹、人面獅身、龍等造型。
貢多拉椅(fauteuil gondole)
督政府時期(le Directoire, 1795-1799)發明,椅背成半圓筒狀,經常被使用在小空間中。
凳子(tabouret)
又稱象牙椅(siège de forme curule),是另一種受到喜愛的款式,腳架設計成優雅的X曲線,多以桃花心木製做,較奢華的會鑲嵌上青銅、仿青銅,或是鍍金材質。在路易十四時期已被使用,為王室特權的象徵。到了帝政時期,多為X形腳架,並以布料包覆椅座。
沙發椅(canapé)
與扶手椅的設計概念相同。然而,椅座部分加大至可容納二至三人併肩坐的大小。
長椅(chaise longue)
椅子(chaise)與扶手椅設計概念幾乎相同,唯一差別之處在於扶手的有無。長椅(chaise longue)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兩面椅背式,椅背造型向後翻捲;另一種又被稱作貴妃椅(Méridienne),兩側不等高的椅背,有時會有第三面連接兩側。
床
帝政時期的臥房有一專門擺放床的凹室(alcôve),內壁面上方固定一座穹形的頂蓋,幃幕垂落,床身只有對外的那一面加有裝飾,床腳筆直,以寬厚穩重的青銅鑲嵌壁柱式腳柱取代路易十六的細緻小圓柱。床身部分通常為船形,稱作貢多拉式床(Lit en gondole)或船形床(lit en bateau),這也是帝政時期最值得玩味的作品之一。床頭與床尾同高同寬對稱,向外渦狀翻捲,並彼此向內連接形成一曲線,從側面觀看宛如船身。
桌子
獨腳圓桌(guéridon)
獨腳圓桌(guéridon)是帝政時期桌子形式的典型,仿古代表作之一。圓盤桌面經常以大理石、斑岩、孔雀石、馬賽克、玻璃或瓷取代木製。大理石桌面的桌腳通常為圓柱,而星盤式桌面,則繪有異國風情的各種圖像。桌腳造型富變化,常見可分為兩種,一是單一圓柱(colonne)或欄杆柱(balustre)豎立於正中心的三角曲線基座,另一由三隻神話動物以其首、足或羽翼撐起桌盤,這些動物像通常十分具份量。
三腳式盥洗盆(lavabo)
三腳式盥洗盆(lavabo)是帝政風格的代表作之一,一般擺在梳妝檯旁邊,置放仿古希羅式臉盆與水壺。事實上,路易十六已出現過名為Athénienne極為相似的家具,只不過後期已無人使用。
梳妝檯(table de toilette)與穿衣鏡(psyché)
帝政時期的梳妝檯通常以長方形大理石桌面為主,桌面左右立有兩根柱狀支架(同時為燭台),支撐中間的轉動式鏡面,鏡面多為橢圓形或圓拱形。桌子設有一抽屜作為收納用,桌腳經常設計成里拉琴形或是X形。桌旁有時也會擺放一穿衣鏡。
床頭櫃(somno)
帝政時期出現的另一家具,圓筒形床頭櫃。大塊桃花心木製,沒有過多的裝飾和明顯的門扇,整件作品渾然一體而具份量。
邊桌(console)
長方形桌,桌面以大理石、斑岩、孔雀石或馬賽克製成。桌腳通常為青銅鑲嵌的四方柱或女像柱。桌面下方貼牆面經常會加裝一面鏡子。
五斗櫃(commodes)
延續路易十六時期,五斗櫃主要可以分成兩種。一是三層櫃,櫃腳低矮。當時木頭貼皮技術蔚為風潮,拉環及鎖孔刻意做成不起眼的設計,有些甚至無把手座,需以鑰匙開啟抽屜櫃。另一種為雙門式,將抽屜櫃隱藏在內,通常又稱矮五斗櫥(bas d’armoire)或英式層櫃(commode à l’anglaise)。門扇以整塊桃花心木製成或貼皮,沒有把手或鎖孔,頂多青銅雕飾點綴。
書桌(Bureaux)
帝政時期的書桌與過往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比例大小和用途,像是桌腳的部分,以及大量古希羅時期元素的應用。主要仍繼續沿用上一時期所傳承下來的家具,像是活動寫字檯(Secrétaires à abattant)、圓弧形活動面蓋寫字檯(bureaux à cylindre)、女用寫字檯(bonheur du jour)、衣櫥(armoires)和書櫃(bibliothèques)等,皆與此時的生活密不可分。提到生活品味,我們不得不提及兩件重要樂器─豎琴與古鋼琴(帝政時代之經典,其特色在於里拉琴形踏板),帝政風格的客廳若少了此二樣,便不能稱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