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火山湮滅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um, 1738)與龐貝(Pompéi, 1748)古羅馬遺址發掘,為歐洲建築與工藝帶來不小的震撼,亦讓路易十六風格(Style Louis XVI, 1774-1785)接續前期過渡風格(Style transition, 1750-1774),揭開了新古典主義的序幕。
家具的結構以筆直線條為主,長方、四方、圓、橢圓等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幾何形式被大量使用,腳柱也模仿凹槽柱和方形柱的造型製作。原本物件上的裝飾物大量減少,以對稱形式呈現,一般以植物與古典主題作為裝飾靈感,或是繩結、花綵與幃幔等古典元素,而描金的部分,通常以細緻的線條畫在腳柱及邊上,加重其份量。
木製家具的骨架,一般以山毛櫸和胡桃木製作,冷杉木、橡木則用在金屬鑲嵌的物件上,桃花心木、紅木等則為貼皮木材;完工後,會以蟲膠清漆(gomme-laque)與法國清漆(vernis français)做最後加工。賽佛爾瓷依然是備受喜愛的頂級裝飾媒材,鑄鐵仿造出古文物的質地,然而,少了銅與青銅裝飾,家具便稱不上完整。
從椅子的造型來說,路易十六時期線條轉為筆直,強調幾何,承襲路易十五的篷式椅座(fauteuil en cabriolet),陸續出現了平直椅背(dossier de plan droit)、紀念章式椅背(dossier en médaillon)和熱氣球式椅背(dossier en montgolfière)等。凹槽柱椅腳(pied cannelé)和連接椅座與腳柱的方形砌塊(dé de raccordement),皆為此時期之明顯特徵。另外,十分常見的椅子─安樂椅(bergère),到了路易十六時期,線條同樣被拉直。
而桌子,為了迎合各種需求,此時桌款依然種類繁多,其中又以橢圓形桌面於路易十六時期特別受到喜愛。
衣櫃(commode)到了路易十六時期,多為二至五層抽屜櫃,分界線不清楚,把手造型簡潔,以拉環為主,而櫃腳通常為鞘形式(pied gainé)。半月形衣櫃(commode en demi-lune)是此時代才出現的設計,而壁櫥(armoire)在造型上與路易十五時期並無太大差異,此時期並且出現了玻璃櫥櫃。
床分為兩種,一為法國式床(lit à la française),又稱作女公爵式床(lit à la duchesse)。只有一面床頭板,上方設有頂蓋,尺寸與床相同。
另一為波蘭式床(lit à la polonaise),兩面床板,有時甚至為三面,其羅馬帝國式的床頂華蓋(baldaquin à l’impériale)通常小於床身。華蓋由拱形的杆撐起,與床的四角柱連接,大多數時候設有一專門擺放床的凹室(alcôve)。路易十六時期波蘭式床較法式床更受到歡迎。
您好,玻璃櫥櫃的圖片漏放了;謝謝您的介紹!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