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政風格(Le style Empire, 1804-1814)是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統治下的官方藝術風格。講究外觀,意圖完全仿造古典時代文物,因而有時忽略了使用上的舒適度。為了彰顯帝國的莊嚴威望與和諧統一的整體性,風格相對保守;法蘭西皇帝的政治權力,也在宏大壯闊的建築與工藝結構中表露無遺。

羅馬帝國時代的輝煌壯闊,一直深深吸引著拿破崙,力圖再造當時榮景,完美重現當時的景象。然而,他們的知識來源與參考範本,大多來自古物上的浮雕或古代器皿和壁飾。帝政時期最重要的兩位建築師佩西耶(Charles Percier, 1764 – 1838)和方丹(Pierre-François-Léonard Fontaine, 1762-1853),當然明白這項任務的艱鉅程度,完全仿製的不可能性,適度地改良並跟上時代潮流是必須的。

承接路易十六新古典主義,拿破崙執政期間的風格,又稱作帝政風格,其形式愈趨嚴謹,重視對稱性。對於羅馬帝國輝煌時代的嚮往,在建築與工藝上,大量應用古羅馬風格。由於當時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因而可以見到不少埃及元素的結合運用。帝政風格的傢飾造型簡單、莊嚴、有距離感,主要部分使用高級原木鏤雕呈現,四周再以少量青銅鑲嵌點綴。建築線條直而明確,例如壁柱,原本圓融的弧度,用四方的切面取代。建築中的圓柱表面通常光滑平順,而不做其他多餘雕飾,或是另一種上窄下寬偏圓錐狀的柱型,金屬打造柱頭與柱底。強調厚重底部基座的設計,更是不朽之作。

桃花心木被大量應用在帝政時期的家具上,大面積使用木頭貼皮,色深或淺,每塊木頭都有獨一無二的紋理(波紋、輪狀紋、火焰紋、球紋、帶狀紋)。然而,進口的桃花心木索價不斐,有些會以紫衫或崖柏替代。由於此時期喜愛以大面積桃花心木作為家具主體,細部上的雕琢裝飾,因而備受重視。當時受重用的青銅鑲嵌大師托米赫(Pierre-Philippe Thomire, 1751–1843),特別擅長青銅鏤雕與鍍金,在深暗色背景之前,以講究對稱的原則、明亮俐落的線條,打造出插有雙翅的獅身人面獸、獅頭羊身獸、鷹首、天鵝,當成桌腳和扶手柱等。這些青銅雕飾通常靈感源自古希羅與埃及文物,像是祭台、陵墓、龐貝壁飾、古羅馬金銀器、頭像雕塑、豐穰之角(corne d’abondance)、愛神邱比特(Jupiter)的箭、海神(Neptune)的三叉杖、使者之神墨丘利(Mercury)的神杖、酒神杖、頭盔、燈飾、三腳架(tripodes)、雙耳爵(cratères)、雙耳尖底甕(amphores)、羽翼火炬和樂器。另外,也融入了各地珍禽異獸的造型,視為勝利、征服與帝國榮耀的象徵。

直至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握權,帝國往日的輝煌遂被刻意遺忘。

重要裝飾元素

◆幾何圖形─圓、方、橢圓、菱形、六邊形、八邊形

◆花卉─月桂、橄欖、橡樹、棕櫚、睡蓮、長春藤(刻意強調仿古而顯僵直)

◆動物─天鵝(喬瑟芬象徽)、老鷹紋章(帝國權力象徵)、獅、公羊、飛馬、獅身人面獸(sphinx)、龍

◆人像─希臘神像,裸體或是披掛長袍。像是手拿棕櫚葉或葉冠的勝利女神像、或者擁有一對翅膀乘坐二輪馬車和飄逸的希臘舞者等。

◆古典圖騰─豐穰之角(corne d’abondance)、雙耳尖底甕(amphores)、淺盤(coupe plate)、神杖(caducée)、三叉杖(trident)、閃電(foudre)、聚傘圓錐花序(thyrse)

◆軍事標誌─橡木、橄欖或月桂葉冠、雙刃劍(glaive)、長劍、盾牌、頭盔、箭筒。

◆古典樂器─七弦琴(cistre)、大號(tuba)、古鈸(crotale)、里拉琴(lyre)

◆文織字母(Monogrammes)、蜜蜂、星星、帝國標誌等,通常為青銅材質。

拿破崙像與老鷹標誌

獅身人面獸(sphinx)圓桌

里拉琴(ly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