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Pablo Picasso , 1881-1973)在進入立體主義創作前的「藍色時期」及「粉紅色時期」,即開始了版畫創作,到了晚年依然創作不輟。他運用了各種版畫技法創作了二千多件版畫作品,如同他豐富的藝術生涯,他的版畫世界一樣多彩多姿。在一九○四年的蝕刻作品《簡陋的膳食》(圖一),畢加索透過身形瘦削的一對夫妻及桌上寒酸的食物,表達出他在「藍色時期」的憂鬱生活。在隨之而來的「粉紅色時期」中,他開始描繪馬戲團中的各色人物,展現出強調輪廓,具有韻律的蝕刻線條(圖二、圖三)。這種律動式的線條在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版畫作品中,也重複出現。在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的版畫線條顯得大膽而嚴謹,在構圖上也較思慮周密。但在這段期間,他已逐漸對立體主義簡化造型的方式,感到不滿,因而不斷嘗試不同的題材,藉以豐富立體主義的內涵。這時期的經驗,讓他後來能夠純熟運用立體主義的要素,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九一七年,畢加索來到羅馬,接觸到大量的古典藝術,而突然中止立體主義的風格,創作出古典具象的作品。一九二○年代起,他開始創作石版,而且運用古典風格的線條勾勒造型(圖四)。從此時起,這種線條伴隨著他的版畫創作,不論是在簡潔的造型或複雜的構圖上,直到他的晚年(圖五)。在版畫作品中,畢加索也展現出豐沛的幻想能力及藝術理念,同時他也樂於試驗發展版畫的技法。他在五○年代學到膠版技法,並在多版套色之外(圖六、圖七),以自己發明的方式創作彩色膠版。往往他只運用一張版面,但多次加工,每次加工後便上色施印,直到畫面完成(圖八)。他也運用版畫的特徵,經常修改變化版面上的構圖,留下不同的畫面版本。往往這種創作方式,已經不是單純的過程記錄。透過這些不同的畫面版本(有達到三十一版的記錄),畢加索開發了藝術表現的無窮可能性,將他熟悉的題材,如馬戲團、畫家與模特兒、古代神祇、鬥牛等,不斷發揮,並結合各種不同的銅版技法,展現他無窮無盡變奏畫面的能力(圖九、圖十、圖十一)。

圖一:《簡陋的膳食》(Frugal Repast),1904,蝕刻,46.2 x 37.8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圖一:《簡陋的膳食》(Frugal Repast),1904,蝕刻,46.2 x 37.8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圖二:《雜技演員》(The acrobats),1905,針刻與蝕刻,28,8 x 32,6 cm。

圖二:《雜技演員》(The acrobats),1905,針刻與蝕刻,28,8 x 32,6 cm。

圖三:《雜技演員一家與猴子》(Family of acrobats with monkey),1905,不透明水彩、水彩、粉彩與墨水紙板,104 x 75 cm。畢加索的多元媒才作品,可以預先看出他之後多變的創意手法,溫暖的色調與主題,貼切說明他「粉紅色時期」的特徵。

圖三:《雜技演員一家與猴子》(Family of acrobats with monkey),1905,不透明水彩、水彩、粉彩與墨水紙板,104 x 75 cm。畢加索的多元媒才作品,可以預先看出他之後多變的創意手法,溫暖的色調與主題,貼切說明他「粉紅色時期」的特徵。

圖四:《戴髮網的女子》(Woman with Hairnet),1949,彩色石版。

圖四:《戴髮網的女子》(Woman with Hairnet),1949,彩色石版。

圖五:《半人馬獸與女人》(centaur with woman),石版。

圖五:《半人馬獸與女人》(centaur with woman),石版。

圖六:《戴帽女子胸像》(Buste de Femme au Chapeau),1962,彩色膠版,63 x 53 cm。

圖六:《戴帽女子胸像》(Buste de Femme au Chapeau),1962,彩色膠版,63 x 53 cm。

圖七:《牧神頭像》(Head of a Faun),1962,彩色膠版。

圖七:《牧神頭像》(Head of a Faun),1962,彩色膠版。

圖八:《仿小克拉納赫的女子圖》(Buste de Femme,d'apres Cranach le Jeune),1958,彩色膠版,77.5 x 57.2 cm。這時期的畢卡索經常運用前輩大師的構圖與題材,加以變形改造,以對話方式開發藝術表現的新素材及理念。

圖八:《仿小克拉納赫的女子圖》(Buste de Femme,d’apres Cranach le Jeune),1958,彩色膠版,77.5 x 57.2 cm。這時期的畢卡索經常運用前輩大師的構圖與題材,加以變形改造,以對話方式開發藝術表現的新素材及理念。

圖九:《瞎眼的牛頭人身獸》(The Blind Minotaur),1934,仿美柔汀手法的粉末腐蝕法。

圖九:《瞎眼的牛頭人身獸》(The Blind Minotaur),1934,仿美柔汀手法的粉末腐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