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法國的雕塑藝術,可謂處在變革與突破的階段,古典學院的深厚養分,依然不斷滋養新的雕塑家,工業革命後的新興中產階級,補上了舊時代貴族沒落後的藝術收藏斷層,新的美學品味浮現,雕塑藝術在此階段亦改頭換面,輝煌的氣質,轉而成為雅致,神話英雄人物換上樸實平凡的面貌。1830年出生的法國雕刻家艾提安-亨利‧杜梅格(Étienne-Henri Dumaige, 1830-1888),可說是這個時代的最佳見證。在他學習雕塑的生涯中,分別追隨過新古典主義雕塑家讓-雅克佛歇爾(Jean-Jacques Feuchère, 1807-1852)和奧古斯丁‧亞歷山大‧杜芒(Augustin-Alexandre Dumont, 1801-1884)。
佛歇爾的作品在法國能見度極高,不論是羅浮宮收藏的《撒旦》(Satan)、《馴馬的女戰士》(Amazon Taming a Horse)或是波旁宮廣場(Place du Palais-Bourbon)上的《司法女神》(La Loi)都是佛歇爾作品,而觀光勝地凱旋門上名為阿科樂橋(le Pont d’Arcole)的浮雕,也是他的傑作。杜梅格的另一位老師杜芒,出身雕塑家族,祖父(Pierre Dumont)與父親(Jacques-Edme Dumont)都是法國有名的雕塑家,他自己亦是學院出身,1818年就讀巴黎美術學院,1823年獲得羅馬獎後,前往羅馬法蘭西學院(French Academy)深造。巴黎凡登廣場紀念碑(La Colonne Vendome)上的拿破崙雕像,即是杜芒的作品,該紀念碑是拿破侖為紀念奧斯特利斯(Austerlitz)戰役勝利,將戰場上奪來的大炮鎔鑄成銅柱,安矗於此。
1863年,杜梅格首次在法國沙龍展出作品,往後的二十三年歲月中,依然不斷發表半身胸像、小型雕塑、單人雕塑與多人大型雕塑等作品,使用材質涵蓋大理石、石膏和銅雕,其中舞者與女子的小型雕塑,為其最受推崇的傑出作品。不過,由於社會環境變遷,他的作品不像自己兩位老師那樣,多為公眾場合的大型作品,而是轉為創作較適合家庭等私人空間的小型雕塑。根據記載,他的重要作品,包括1864年沙龍展出的銅雕《金色年代》(L’âge d’or),還有同年名為《英雄》(Hero)的銅雕,以及1866的《戰場歸來》(Retour des champs)、1872年的大作家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大理石半身像、1882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政治家卡密勒‧德穆蘭(Camile Desmoulins, 1760-1794)的石膏雕塑、1886年的銅雕《故鄉》(Patrie)及聖經中殺害受洗者約翰的《莎樂美》(Salome)與雨果《鐘樓怪人》一書中的女主角《艾絲梅拉達》(Esmeralda)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矗立於法國圖爾(Tours)安納多‧法郎士廣場(Plac e Anatole France)法國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者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 1494-1553)大理石像,原是杜梅格1873年創作的同名小型作品,後經圖爾市政府委託,製成大型雕塑,1880年完成後,先在法國沙龍展出,接著才移至廣場。
這件名為《少女》的銅雕作品,是杜梅格1870年的作品,少女坐在古典風格的柱石上,一隻手按住胸口上似乎將要垂落的長袍,側頭看向另一方,面容與雙手姿勢,線條柔美,飾有獅頭浮雕的古典直線凹槽台柱,與女子身上隨軀體曲線而彎曲轉折的袍子,形成明顯對比,讓柔美的女體有了堅實的依托。少女側過臉的瞬間,似乎成了一種永恆的凝結,令人好奇,在反覆觀看中,浮現各種想像,可說是件值得一再賞析與收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