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畫或風俗畫?看孩子的新角度
十八世紀,又被稱為「啟蒙運動」時代,大人開始重視兒童與他們的教育。在當時的哲學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身上,可以明顯見到這種傾向,他1762年出版的《愛彌兒》(Emile),便在推廣新的自然教學法,按照人的自然本性進行教育。藝術家夏爾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1699–1779)更是在畫布上致力表現孩子的純真性格。十六世紀以來,孩子的肖像畫並不罕見,但在夏爾丹之前,畫家並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忽略了他們的敏銳感受、他們的溫柔氣質、他們的世界與他們的身心特質。
從靜物畫到人物畫
1728年,夏爾丹的《鰩魚》(La Raie)獲准在法國皇家學院(l’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展出。此時,夏爾丹的創作重心集中在靜物畫上。藝評家與喜愛他作品的觀眾十分推崇他對靜物的熱情與描述能力。不過,1733年起,為了接觸更多藝術觀眾,夏爾丹也開始繪製人物畫、風俗畫與肖像畫,同時接到許多關於孩子肖像畫的委託工作。1738年的沙龍展中,夏爾丹展出四幅作品,其中包括《玩陀螺的小男孩》(L’Enfant au toton)。畫中主角是奧古斯特-加布里埃爾(Auguste-Gabriel),他是珠寶商和銀行家查爾斯·戈德弗魯伊(Charles Godefroy)的兒子,但這並不是夏爾丹第一幅為這個深具藝術品味的顯貴家庭繪製的肖像畫。幾年前,戈德弗魯伊已請夏爾丹為自己的長子查爾斯-狄奧多西(Charles-Théodose)繪製了一幅拿著小提琴的肖像畫。
介於肖像畫與風俗畫之間
《玩陀螺的小男孩》並不是幅單純的肖像畫。小男孩奧古斯特的穿著打扮高貴優雅,而且姿勢亦未依循傳統的肖像畫。他站在一張裁縫工作桌前,半開的抽屜露出一截活動鉛筆。看來他停下了他的功課,任書本、筆、墨水和紙張擱在一旁,全神貫注在一個應該剛剛拋出、在桌面上不斷旋轉的陀螺上。這幅畫以一位專注的孩子為主角,心無旁騖地看著自己熟悉的玩具,這種處理方式更像切入日常生活的風俗畫,而非肖像作品。
自然的人物寫生
夏爾丹捨棄行禮如儀的人像與如畫的風景背景,專注在這個孩子純真的心理狀態。深入畫面,我們可以進一步解讀畫家的細膩之處。中性的背景讓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空靈,也烘托出一種私密的氣氛,小男孩被安置在他熟悉的空間,那些周遭的日常器物令他放鬆,因而流露出自然而不做作的態度,臉上浮現輕淺的笑容,似乎再也沒有東西可以干擾他的玩興。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 1784)便特別推崇夏爾丹這種以精湛的技藝帶出的平凡純淨。
這件作品採用對角線構圖,主軸在陀螺與小孩低垂的眼睛,而桌面及其上的靜物擺設展現出透視的深度。夏爾丹的色調運用簡潔,以不同層次的褐色為主,背景牆面融入條狀的橘紅與大片的綠色色調,整個空間因而產生一種律動。在背景與衣服的褐色主軸中,便和淺色的小孩臉部、雙手與轉動的陀螺形成對比,孩子的平靜與專注自然由畫面浮現出來。夏爾丹慣用的和諧色彩,在這幅畫中,可說淋漓盡致展現,讓畫面的動態與靜物融為一體。沒有特別的姿勢,沒有多餘的故事,也沒有刻意的道德教誨,單單呈現一名孩子的真實面貌,在一個安靜純真的時刻,看著陀螺的轉動。
© 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