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鐘的歷史可上溯到1750年代的法國,不同於臥室使用的小鐘,座鐘主要放置於壁爐上。典型的古董座鐘,都被工藝師高度點綴,其上佈滿裝飾性題材,在眾多的樣式中,最著名的當屬法國帝政風格座鐘。
法國帝政風格座鐘生產年代在1804年至1815年,而波旁復辟期間(1815-1830)仍持續產出同樣風格的作品。雖說座鐘的形式變化極多,最常見,也最受歡迎的款式,為方型或橢圓型底座,加上四個腳的設計。基台上的裝飾花紋與圖案,常見的有花環、老鼠簕、卷鬚、石柱頂部裝飾、月桂花圈、卷軸、花和其他古典裝飾圖案,或是描述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寓言故事。基座連結著柱基,上面鑲入座鐘主角–鐘面,柱基多為直線柱狀,或以車輪、岩石、盾牌、地球或樹幹的形象出現。伴隨座鐘主體的,則是銅塑雕像,主題不脫寓言故事主角、希臘神祇、繆斯女神、古典文學代表人物,歷史人物(如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等等)、哲學家,古典文學作者也是主角之一。其他雕塑家喜愛使用的主題,還包括古典雕像及著名的繪畫,如《沉睡的阿莉亞多尼》(Sleeping Ariadne)、《愛神吻醒賽姬》(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等等。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發現,帝政座鐘除了具有顯示時間的基本功用外,還有強烈的美感內涵,可視為一獨立的藝術作品。雕像的精緻演繹、各個物件構成的視覺美感,都是座鐘設計師在製作時要考量的問題。
座鐘除了美的形象可討論,塑造其型的技術與材料,也是重要的關鍵,因為工藝品牽涉到的不只是外觀美感,還需要成熟掌握材料,才能製作出美觀實用的生活物件。不同於藝術美感的恆久特質,材料使用與當時的物產及歷史環境息息相關,某些技術與材料只出現在一小段歷史中。例如,帝政風格座鐘使用的鎏金銅器製作技術,在十九世紀初的法國達到巔峰。這項鎏金技術—將水銀與黃金的混合物,透過加熱,將黃金留駐在銅身上,早在路易十四時期已被使用,製作出來的效果不遜於黃金本身,但價格卻遠低於純金與純銀,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座鐘製造技術,甚至藝術品、燭台、傢俱飾品,亦熱衷使用這項技術。直到1830年代,數位工藝師傅突然去世,這樣技法因而中止,原來,燃燒水銀會揮發出強烈毒性,造成從業人員多活不過四十歲,水銀鎏金技術也在此嘎然而止,之後雖仍有少數生產,但已無法和全盛時期相比。另一歷史痕跡,則可在鐘擺機心系統略察一二,古董鐘以絲繩驅動鐘擺,每半小時或一小時就會撞擊鐘鈴一次,發出清脆的響聲。到了1840年代,這樣的裝置大多已被各種彈簧懸吊系統取代,絲繩吊線也不復見。
我們這座薩弗雕像座鐘,製作年代當在1804-1830年之間。鐘背面可見到紅色的絲繩懸吊鐘擺,機心上刻有HEMON A PARIS字樣,可能是銅雕師或製鐘師傅的名字。鐘的正面,除了顯而易見的鐘面,旁邊佇立著一位女性,依其隨身物品——書本、桂冠環及其沉思的模樣推斷,應為古希臘女詩人薩弗(Sappho)。薩弗為西元前七世紀女詩人,著有九卷詩集,作品多已散佚,傳世不多。才華洋溢的薩弗為古希臘九大抒情詩人之一,生平已不可考,留與後世諸多猜測與想像,自古羅馬時期便成為無數文人、藝術家喜愛發揮的題材。今多推崇薩弗為女同性戀的代表與守護者,據傳,她曾在萊斯伯斯島上(希臘文:Λέσβος,拉丁文:Lésvos)成立女子學校,擔任導師,創作出多首以女性戀情為主的抒情詩歌。西方語彙中的同性戀(Lesbe、lesbienne、lesbian)一詞,即由薩弗居住地—萊斯伯斯島(Lésvos)演變而來。
這件作品,雖然裝飾繁複,線條卻流暢優雅、做工講究,即使距今將近兩百年的歷史,現在看來仍然亮麗。除了其華麗外觀與美感造型,是值得收藏的原因外,以收藏投資角度而言,節節上升的古董鐘價格,亦增添其價值。2011年,一份中國報導:「…… 收藏了過百臺古董鐘的收藏家李威仁告訴記者,現時,古董鐘、古董表,甚至是新款鐘表在亞洲都銷售得非常好….. 隨著金價上漲,古董鐘的價格也比前段時間高了20%~30%。」這法國帝政風格薩弗雕像座鐘,可視為自用投資兩相宜的精品。